2015年8月26日 星期三

作者:吳明柱 Web Only
今年暑假我受邀參加美國特許學校KIPP聯盟2015年的年會,看到的第一個課題是:「哪些恐懼讓您裹足不前,無法使您的學生變得更好?」

KIPP 圖/吳明柱提供
KIPP相信「知識就是力量」

KIPP學校是1994年由2位年輕的美國教師Mike Feinberg與Dave Levin所成立。他們發現許多來自以非裔或拉丁美洲族裔為主的低收入社區的學生,因經濟弱勢(87%學生符合美國聯邦午餐減免標準),進入大學與完成學業比率偏低,又因家庭經濟條件、社會偏見而導致中輟率偏高,再加上公立學校功能不彰,部分教師無法提供學生足夠支持與學習輔導等因素,學習條件相當惡劣。

他們參加「為美國而教」(Teach For America)的師資培訓,進入低收入社區學校累積教學經驗,產生了一個強大的願景:「如何建立一個有效課堂,幫助孩子們養成知識、技能、性格和習慣的強大能力,讓學生培養進入大學並能持續學習獲得成功的能力,能為他們的社區,建立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從1994年至今,由Mike Feinberg與Dave Levin所建立的2所學校在全美已發展出183所KIPP系統的公辦民營學校,擁有7萬名在學生,並已有6千名學生進入大學,完成大學畢業比率是45%,遠高於美國全國比率的34%,類似社區學生大學畢業生比率的9%,是美國重要的公辦民營特許學校系統。

為弱勢學生、社區找出路

KIPP為所有參與夥伴與組織成員的大型年會,與會者包括KIPP各地分支機構,地區領導人、校長、領導人、教師、新進夥伴、投資贊助者、協力廠商、學生,與重要的夥伴,如Teach for America,One world等。因為嚴長壽先生為KIPP重要夥伴,我們因此受邀參與,一起參與的台灣夥伴還有支持本次活動經費與行程規劃的誠致教育金會(均一教育平台)執行長呂冠緯與曲智鑛老師、TFT夏于涵老師、偏鄉國中校長、致力於教學翻轉的現場老師與本人,我們的目標是去理解美國人如何突破困難,為弱勢學生、社區找出路,建構KIPP系統學校以突破學習困境,扭轉孩子的未來。

KIPP的方法不單單增加上課時數(提早到校,延後放學,加上寒暑假的校內外學習活動),增加老師協助學生的時間(晚上9點前不可以關電話,幫有需要的學生進行課業輔導),如何強化學生心智,建構強而有力的能力,面對種族偏見與文化差異,能保有高度學習力與耐力,不管去讀大學,或進入職場,不會被種族歧視、毒品、犯罪所吞噬,扭轉學生的未來與幫社區找出路,完成這些低收入社區與新移民的美國夢。KIPP相信,好的老師,好的教學,好的教學支持與領導,好的社會支援,好的系統整合,缺一不可。

整個年會的每個時段幾乎都有20堂課同時開放,3天半的研討會內容豐富,我僅就部分見聞與同團夥伴的課後分享,擇要紀錄,提供參考。

KIPP學校成功的關鍵

年會主題是「如何提升KIPP整體學校辦學成效」,這是一場以強化課程教學能力,提升學生學習品質為主的大型研討會,很像暑假集體進修與跨州的經驗交流。我參加的共有3天半的正式研習課程(提供給與會者的培訓研習課程,不是論文發表會),研討會以實踐導向的方式進行,沒有過多理論,以實作演練與分享討論為主,因為參加人數眾多,據大會統計,將近3000人參與年會,扣除部分贊助商與學生,同時進行的課堂幾乎有20堂以上,加上晚上辦理的開閉幕,早餐會的名人分享對談,全程課堂幾乎都是圓桌討論,雖然我的英語聽讀能力很差,又沒翻譯作陪,但仍收穫滿滿。
KIPP 2015KIPP年會圓桌討論,討論中途變桌與不同對象交流,主題是「閱讀素養藍圖建構」。圖/吳明柱提供


年會對KIPP的重要性,由活動安排可看出端倪,如何讓組織保有初衷,確保品質,更能有系統性地發展,讓美國社會看到學生的成功,為弱勢社區找出路是更大的宏願。

這些公辦民營的特許學校,向東方看齊努力學習,但仍保有美國的開放教學模式。他們強調探究與合作學習的課堂模式、教學與評量緊密連結、課程與教學管理系統結合、班級經營策略與文化回應教學、教學品質確保系統(學校領導人的教練能力訓練,課程內容小組的運作機制)、學生輔導與進路協助、網路資源與教學結合的實踐、財務規劃與政府資源整合,乃至於全程的媒體小組紀錄,都是KIPP學校系統成功的關鍵。

學校領導人如何協助老師

KIPP如何透過課堂研究(lesson study)協助老師?如何透過教練循環,協助老師由擬定成長目標開始,透過有系統的課堂觀課找出證據,協助老師分析、擬定優先行動,提供專業可行的回饋與示範,並持續進行教學輔導,是學校課程領導人必要的工作,需要在一定頻率確實執行,以課程領導人而言,有83%每2週至少進行一次教學觀察,而老師約49%每2週會被觀察一次。

在台灣,如何持續而有效的被執行,是我們的難題,而如何開始,我們得開始努力。

KIPP 進行教學觀察時,仔細收集證據,先暫停評價老師。圖/吳明柱提供

美國的教室觀察技術與台灣的教學觀察策略大同小異,重點仍在理解學生學習,蒐集學生學習證據,提供老師回饋為主,不需急於評價優缺點,重點在幫老師擬定優先的成長計畫,因為KIPP學校擴張速度很快,又有許多新進系統教學的老師需要協助,Coaching cycle的實施對學校教學品質有重要貢獻,更是關鍵所在。

KIPP 2015 KIPP年會,研討主題為「教練培訓策略分享與教師教學輔導」。圖/吳明柱提供

領導人的許願牆

學校領導人如何協助下個階段的領導人,是學校能否能永續經營的關鍵,培養學校的課程領導人是台灣的重大難題。

不只是行政或領導人難找,找到之後,是否提供專業協助,提供培訓課程,如何規劃與系統性運作,我們的努力在哪裡?回想自己的教學生涯,多數的能力多靠摸索而來,這是所有在職領導人的職責所在,我們怎麼幫忙夥伴?如何提供必要且長期的支持,別人眼中的自己,是否真的可以幫忙現場需要的人?每一項任務都是所有課程領導者需要努力的課題。

KIPP 地區領導人如何協助學校領導人,與佛羅里達州KIPP組織地區領導人於課後的分享,圖後所有為參與者的自我期許。圖/吳明柱提供
KIPP 參與者書寫被輔導夥伴眼中的自己。圖/吳明柱提供

對於好教學的渴望

如何讓老師教好,教的更好,是所有學校同仁、家長的渴望。
如何讓老師的課程與教學有效提升,如何協助老師進行有計畫的課程設計,如何讓共同核心教學標準(Common Core Learning Standards)轉化成各年級學期重要教學藍圖,再與單元教學目標與評量連結,是所有老師必要的功課,也是各分科領域研討的核心內容。

KIPP 閱讀素養的重要藍圖。圖/吳明柱提供

Content team(教學內容小組,類似台灣的領域小組)的運作就是核心。學校的Content team是否能有效運作,進行課堂研究的內容與核心工作,是學校教學品質的關鍵,目標就是嚴謹有效的實踐與前置規畫,而我們的領域小組共同備課,需要持續關注的也是實踐與落實度。

在各領域教學藍圖研討中,不約而同提到如何由共同教學標準解讀,進行大尺度的課程藍圖,建構到小單元的文本選擇與教學規劃設計。「連結(Aligned)」不斷被重複提醒,單元間的連結、教學與評量的連結,都是課程領導人與現場教師必要的功課。時間分配,以UBD(understanding base design重理解的教學設計)進行活動設計與評量規劃,教學藍圖即是評量藍圖相互連結的概念,也正是我們的重要工作,下面兩張表,其實與KIPP現場所帶回來的參考資料差異不大,更是明年的重點工作,老師的每一單元各種學習表現的時數如何分配,如何培養學生理解高層次問題或文章理解的工作,都是研討會的討論焦點。

KIPP 數學科的教學藍圖建議,宜蘭縣課程督學陸昱任製表
KIPP 國語文的教學藍圖建議

如何由台灣的課綱分析教材文本,以核心能力建構大尺度教學藍圖,配合時間分配規劃教學進度,配合核心能力指標,設計任務與課堂活動,透過教學藍圖參考作為評量藍圖依據,連結課綱、教學設計、教學計畫、評量規劃,透過課堂學習活動的觀察與評量分析、回饋,讓老師的每一堂課都是有意識的課堂,而非單只是教科書的傳聲筒,一定是國內外共同的課題。

建構自信 讓學生更堅強

低收入社區或經濟弱勢學生的特徵是信心不足,難以承受歧視與文化衝擊挑戰,如何協助學生建構能力與心理素質,是教師的挑戰。如何透過有意識的教學與班級經營策略,鼓勵學生勇於表現,掌握學習內涵,以努力工作,善良待人來強化學生心性,透過具體行動與行為改變,成為課程的一部分。透過儀式性的練習,在平日的課堂展現老師與學生的承諾,值得我們參考。

KIPP 2015 KIPP年會現場布置標語,學生的承諾。圖/吳明柱提供

班級經營與教室文化

透過有意識的教學行為練習,讓所有學生在學習策略、專注練習,讓班級經營不只建立班規,而是成為課程的重要部份,透過正式課堂的練習、練習、練習,內化成學習的一部分。例如SLANT策略(Sit up  Listen  Ask/Answer  Nod   Track speaker)坐直、聽、問答、點頭、追蹤說話的人,不單是老師提醒而已,而是透過老師有意識的正式課堂練習,讓學生學會專注策略,由低年級開始不斷練習。如何追蹤說話者,請參考影片連結(How to teach students to track the speaker KIPP),還有其他的班級經營方法,建構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

文化回應教學


美國主流社會對少數族裔的文化偏見,對學童的學習產生不良影響,如同台灣原住民或新住民學生的學習壓力,族群認同與文化差異如何與課堂結合,課堂教學如何與學生的現實生活連結,同樣是台灣社會的問題。

如何設計與家族文化結合,選擇適當的文本改編節慶活動與課堂結合,規劃社區服務與行動學習,都是讓學生理解文化差異的重要課題。文化回應課程設計,結合多元文化的教學設計,是學生參與美國社會的核心素養,從察覺文化差異開始,利用不同族群的背景或族群學生的文化特色、先備知識或生活經驗作為教學與學習的管道,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表現,建構堅強信念與自信心,不管是學科或人際互動的展現,學生未來就業或大學階段,才有能力應付偏見與挑戰。

KIPP年會與台灣的研討會不同之處在於,其中包含節慶元素,在開幕、閉幕,成功校友短講,贊助者感謝,優秀教師、學校領導人表揚與巨額獎金鼓勵,KIPP CEO、創辦人串場與鼓舞,讓所有參與者都能找到自己在幫助學生成功的路上,如何扮演一個重要角色。

早餐會與名人講座,則安排Levin、知名導演、演員、作家與成功校友分享,如何打造一個創意的學校,如何讓學生成功等名人講座,同樣都有很大的迴響。

KIPP 研習中場休息,茶敘,先來一瓶啤酒吧!圖/吳明柱提供

每天面對超大份量,吃不完的食物,研習結束後封街的快餐車,音樂、表演、舞會,研習會場中滿桌啤酒與雞尾酒,這一趟美國行,見識真實的美國文化,Work hard , Play hard。

真實面對恐懼

許多在公立學校教育夥伴,面對偏鄉或弱勢學生,面對當前的教學環境,日益強調自身權利的老師,經濟弱勢家長,學習動機低落的學生,感覺種種莫名的恐懼,不斷告訴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可能達成,「上面的人」不會支持,最後在恐懼中裹足不前,只能自怨自艾等退休,交給下個繼任者,希望他們能夠想辦法或更努力去改善現況。

其實與KIPP學校的夥伴面臨的情境相比,也許我們並沒有那麼困難。

台灣的公辦民營特許學校與均一教育平台與實體教學整合,與弱勢偏鄉的師訓系統合作,Teach for Taiwan(TFT)、實驗教育,這些台灣參與者都有機會對現有困境做出重大貢獻,那怕要像21年前的Mike Feinberg與Dave Levin,從一個地區、一所學校開始。

有恐懼,可以讓我們小心審慎而不是全然限制行動!

有恐懼,才能對照出勇氣!

所有的教育夥伴都可以參加無懼者聯盟,KIPP的成果,也許可以幫我們注入更多的勇氣,就從自己的學校,自己的班級開始吧!(作者為宜蘭縣教育局課程督學)

延伸閱讀:

2015年6月4日 星期四

我在瑞典學到「角度」和「態度」:人人平起平坐,沒有誰比誰了不起 精華簡文 圖片來源:朱婕瑜 瀏覽數 18922 分享 留言 google plus Line "> var switchTo5x = true; stLight.options({publisher: "8c179e19-c2de-43d8-b8ae-8742263b1c50", doNotHash: false, doNotCopy: false, hashAddressBar: false}); 轉寄 開關分享區 我在瑞典學到「角度」和「態度」:人人平起平坐,沒有誰比誰了不起 作者:朱婕瑜 2015-06-02 Web Only 調整字體尺寸 還記得三年前,收到學校通知的那一刻,心情雀躍又緊張,我選上教育部學海飛颺計畫了,飛奔告訴爸媽,這個讓我可以踏出國門、最重要的一塊拼圖終於拼上,就這樣,我點下機票,準備起飛 ,飛向一段為期一年,不能回頭的冒險。 >>>更多交換機會,請上追夢天下:http://idream.cw.com.tw/當飛機降落在離台灣八千公里遠的地球另一端,冷冽的秋風吹來,提醒我:「歡迎來到林雪平!」(Linköping )—一個我生平離北極圈最近的地方。林雪平市雖是全瑞典的第五大城,但地廣人稀,走在大街上能遇見的人數約莫是台灣小鎮的程度,因為是個大學城,連每學期國際交換學生的到來,都是值得市政大廳熱鬧舉辦歡迎會的大事,這也是初來乍到的我,見識到的第一場瑞典風格聚會:沒有正式服裝、沒有長官致詞,只有鎮上的樂隊大叔表演開場,一派隨和、沒穿西裝的市長和他的同事們以土風舞串場,最後是觥籌交錯的輕食式宴席。市長像親切大叔 人人平起平坐大家聊著、遊走著,開始認識彼此,分享初來乍到的新鮮感。市府官員以一種鄰家大叔的親切口吻介紹城市。這是我對瑞典的第一個印象:「平起平坐」,代表自己的不是年齡、不是頭銜,你就是你,從堅定地握手和介紹自己名字開始,我們開始認識彼此吧!林雪平大學校風多元活潑,不只有每年報到的交換學生,從世界各國申請來此研修博碩士學位的人更是族繁不及備載,國際學生佔了學校組成的三分之一,英文幾乎成了學校的半官方語言,各式口音混雜的報告討論,國際交流更是校園生活的常態。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430303292688-0"); });我註冊於Art and Science Faculty,因林雪平大學選課自由彈性,基本上只要有修課意願,配合課程、討論和通過考試,學生幾乎可以選修任何一門有興趣的課程。試聽了幾堂課程後,我反而決定參與幾門教育相關的課程,與來自其他歐盟國家的準教師們一同上課。非教育專業出身的我,憑著過往的印象,交換了不同國家的幼稚園到國中小教育體制的經驗,感覺十分新鮮,我也才知道,大家會來到瑞典交換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瑞典式教育」名聞遐邇。 ▲ 朱婕瑜攝 金髮碧眼非常態 紅黃黑白很尋常一堂「The Global Teacher in a Multicultural Classroom」讓我發現,原來想像中滿屋子金髮碧眼的瑞典兒童並非常態,瑞典因其在聯合國難民署內的角色,對於在國際地位所應承擔的責任感和義務,早就成為收容非洲難民的大國,再加上相對寬鬆的移民政策,黑皮膚、黃皮膚、白皮膚、伊斯蘭教、印度教、基督教⋯⋯許多移民第二代都來自不同的國家與文化,他們都是瑞典的一份子,孩子與原生家庭擁有的傳統價值和多元文化背景,該如何在瑞典教育中被尊重與融合,是教師們必須時時謹慎思考的議題。實地到瑞典幼兒園與小學參訪,更是難得近距離接觸孩子、老師與課堂的機會。出乎意料地,唯一來自亞洲的我成了全班矚目的焦點,一個個十歲大的孩子瞪大眼睛看著我,爭相舉手想用瑞典語表達自己聽過台灣、知道在地圖上的位置這類資訊。只見老師不疾不徐安撫大家興奮的情緒,向全班這些開始上英文不到幾個月的孩子說:「大家很想要踴躍發表很好,但是我們來參訪的朋友們聽不懂瑞典語,如果大家想分享,是不是用英文比較好呢?如果不會,老師可以幫你,但你們可以練習看看。」原本以為,老師這一番話會讓大家卻步不再舉手,沒想到,一隻一隻小手又再慢慢舉起來,慢慢地他們剛學過的詞彙、用他們的小手指著教室裡面的小地球,說著他們知道的一切,問我問題。於是,學習就這麼交流中不著痕跡地發生了。 ▲ 朱婕瑜攝 瑞典教會我的事 把尊重變生活習慣這也讓我想起,有幾次在宿舍裡,瑞典室友們在客廳午餐聊天,我準備完午餐,發現他們從瑞典語改用英語聊天,我好奇問他們,平常也用英文對談嗎?沒想到,他們竟然回答:「喔當然不是,只是我們覺得,如果有其他人在場,即使他不在對話內,但若能使用大家都聽得懂的語言比較好,也是對在場所有人的尊重。」我恍然大悟,原來瑞典從教育開始,就把對他人的尊重變成一種生活習慣。後來,小學校長親自帶我們參觀學校餐廳與藝術、實作教室,暢談瑞典教育的理念,提到一本全國教育單位必須奉行的guidelines,裡面條列了一些身為教育工作者在必須傳遞給孩子的價值觀,不外乎「尊重多元、平等、不歧視」這類放諸四海皆準的條目。我問他,瑞典的教育如何實踐這樣的標準?校長說:「我們的孩子上學不必帶書包,甚至不必帶一支筆來學校。」他解釋,孩子來學校是為了受教育,老師的任務是在有限的資源下,設計課程幫助孩子達到目的。若有老師想在美術課教水彩畫,那就應該確保學校能提供每個孩子上課用的水彩,而不是請孩子自行準備。因為孩子可能會有比較心,比較誰的水彩比較新、比較貴,那樣的比較心可能讓孩子無法健全發展,也違背教育理念。他說,因此學校必須有餐廳、電腦教室,讓學生來到學校,只需要感受學習的樂趣,並得到一切支持。校長短短的一席話,讓我瞭解了瑞典教育成功的關鍵,來自日常的制度設計,蘊含著共同信仰的價值觀。回到台灣,我重新回到醫學領域,或許在瑞典的這一年,我的醫學知識並沒太多長進,但瑞典經驗卻從此改變了我的「角度」和「態度」。我開始嘗試觀察醫院見習的每個個案背後代表的文化與生長背景,開始嘗試理解,並學習如何用適當的言語和應對,來融合自己與對方的價值觀念。同時,我也對陌生的事物有更勇於嘗試的心情,因為瑞典那一年所帶給我的,是在台灣想破頭也想不到的,是生活經驗、是文化差異、是價值衝擊。最後,感謝這個交換計畫,在最關鍵的現實面助我一臂之力,讓我踏上那班飛往瑞典的飛機,展開這過份精彩、收穫滿載的一年。(作者為台大醫學院學生,現為實習醫生、教育部「學海飛颺」計畫得獎學生)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8067#sthash.47a14xi4.dpuf

2015年5月15日 星期五


老師給在意成績家長的一封信



         一位學校的班主任給家長發了一封信,上面這樣寫著:「無論成績好壞,請想想:每個孩子都是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燦爛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

        不要看著別人花開放了,自己的這棵還沒有動靜就著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細心地呵護自己的花慢慢的看著長大,陪著他沐浴陽光風雨,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相信孩子,靜等花開。也許你的種子永遠不會開花,因為他是一棵參天大樹。老師總結的24條教育提醒:
1.影響孩子成績的主要因素不是學校,而是家庭。
2.如果家庭教育出了問題,孩子在學校就可能會過的比較辛苦,孩子很可能會成為學校的「問題兒童」。
3.成績好的孩子,媽媽通常是有計劃的人;父親越認真,越有條理,越有禮貌,孩子成績就越好。
4.貧窮是重要的教育資源,但並非越貧窮越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做父母的,需要為孩子提供基本的文化資源,不讓孩子陷入人窮志短的自卑深淵。
老師給在意成績家長的一封信
5.富裕是另一種更高級的教育資源,西方人的經驗是:「培育一個貴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階層是會遺傳的。」但是,更高級的教育資源需要有更高級的教育技藝,如果沒有更高級的教育能力,富裕的家庭反而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災難。
6.不要做有知識沒文化的家長。有些人有高學歷,但不見得有文化。如果家長不懂得生活,不知道善待他人,甚至不懂得善待自己的孩子,無論他擁有多高的學術水準,他也是沒有文化的人。
7.父母可以把孩子作為世界的中心,但是不要忘了父母也要過獨立的生活。如果父母完全圍繞孩子轉而沒有了自己的生活主題,這樣的父母常常會以愛的名義干擾孩子的成長。有時侯,並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孩子。
8.父母需要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不過,也不要因為教育孩子而完全取消了自己的休閒生活。沒有責任感傷害別人,太有責任感傷害自己。
9.夫妻關係影響孩子的性格。一個爸爸如果不尊重他的妻子,那麼,他的兒子就學會了在學校不尊重他的女同學。一個媽媽如果不尊重她的丈夫,那麼,她的女兒就學會了在學校瞧不起她的男同學。
老師給在意成績家長的一封信
10.有修養的父母是「伏爾泰主義者」,「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他們從孩子出生的那天就開始跟孩子講道理,耐心的徵求孩子的意見。不要指望打罵孩子就能讓孩子學會服從,殺雞給猴看的結果是,猴子也學會了殺雞。
11.讓孩子成為既有激情又有理智的人,沒有激情,任何偉業都不可能善始,沒有理智,任何壯舉都不能善終。
12.讓你的孩子成為有教養的人,有教養從守時、排隊,在公共場合不大聲說話,不輕易發怒開始。
13.做人要厚道,如果你的孩子比較厚道,請不要嘲笑他的軟弱。喜歡占小便宜的人,往往吃大虧,因為他被別人厭惡。願意吃小虧的人,將來會占大便宜,因為他被人喜歡。
14.經常和孩子一起做三件事:一是和孩子一起吃飯,二是邀請孩子一起修理玩具,傢俱或衣物,偶爾邀請孩子幫忙解決工作中的困難。三是給孩子講故事並邀請孩子自己講故事。
15.如果沒有特別困難,父母最好每天趕回家和孩子一起進餐。家庭的共同價值觀,就在全家人圍著一張桌子吃飯的過程中建立起來。
16.給孩子講故事並邀請孩子自己講故事,讓孩子從聽故事開始建立閱讀和寫作習慣,讓孩子儘早學會獨立閱讀,儘早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只要還在讀書的人,就不會徹底墮落,徹底墮落的人是不讀書的。從來不給孩子講故事的父母,是不負責任的父母。
老師給在意成績家長的一封信17.孩子的成長有三個關鍵期:第一個在3歲前後,第二個在9歲前後,第三個在13歲前後。如果錯過了成長的關鍵期,將很難彌補。
18.不是「三十而立」而是「三歲而立」。孩子三歲前後,就必須建立自食其力的勇氣和習慣。凡是自己能夠做的,必須自己做,凡是自己應該做的,當盡力去做。
19.父母給孩子講道理是必要的,但給13歲前後的孩子講道理時,要注意自己講話的姿態,姿態比道理更重要。否則,孩子會厭惡、反抗,孩子會說:「你講的話都是對的,但你講話的那個樣子很令人討厭。」
20.心底秘密是人成長,成熟的標誌。如果孩子有心事,他不想告訴你,那麼,不要逼迫孩子把他的秘密說出來。
21.在孩子3歲前後,身邊最好有一個無為的放任型父母。孩子9歲前後,身邊最好有一個積極的權威型父母。在孩子13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個消極的民主型父母。有效的教育是先嚴後鬆,無效的教育才是相反。
22.必須留意你的孩子的學習成績,但也不必太在意他的名次。倒是需要警惕那些學習成績總是第一名的孩子。有些孩子學習成績好,性格也好,有些孩子學習成績很好,但性格卻自私,缺乏同情心,沒有生活樂趣。
23.必須讓你的孩子學會與他人交往並愉快地接受他的小夥伴。如果父母對自己的鄰居不滿,對孩子的小夥伴也十分挑剔,或者不讓自己的孩子和他們交朋友,讓孩子覺得好像自己跟別人很不一樣,那麼,這些孩子長大以後就很難與任何人自然地相處。
24.孩子的成長需要同伴,讓孩子有自己的朋友,但不要有太雜亂的夥伴,在孩子沒有形成成熟的理性和判斷裡之前,警惕孩子沾染同伴的壞習慣。

2015年5月8日 星期五

葉丙成:台灣父母心臟真的很強

作者:葉丙成(台大電機系副教授)

當爸媽的人,沒人不希望孩子長大能成功。很多台灣的爸媽一直鞭策孩子,送他們去補習把成績顧好。「這樣以後才有前途!」在我看來,這些爸媽,心臟真的很強!
道理其實很簡單,但很多人不懂。要讓一個人在某件事成功,就該給他這件事成功所需要的東西。這謎一般的東西是什麼?答案很簡單。只要簡單回想一下,我們大人在這個社會上能生存下來、並在充滿競爭的世界中成功,憑藉的是什麼?這些就是未來我們的孩子最需要的。歸納出來,成功需要六樣實力:

1. How to find resources(如何找資源)?

比如說,今天你想要推動一件事情,能不能找到資源幫你推動?

2. How to make friends(如何交朋友)?

比如說,你今天進了一家新公司,同事都不認識你。你能不能在很快的時間內,讓很多的人認識你、喜歡你、願意幫你?

3. How to play politics(如何盱衡情勢,合縱聯盟)?

只要有人、有組織,就有是非、就有politics(政治)。你能不能看清楚這些人事背後錯綜複雜的關係,保護你自己?甚至應用一些情勢,幫助推動你想做的事情?

4. How to identify key problem(如何發現關鍵問題)?

成功的創新或創業,往往是因為解決了很多人都受苦的問題。可是能讓這麼多人受苦的問題,怎麼會一直沒有人設法解決呢?原因是很多人為此受苦卻不自覺。若你有很敏銳的觀察力、洞察力,就能搶得先機!

5. How to impress people(如何讓人印象深刻)?

比如說,同一梯次有十幾個新進員工,你能不能很快就讓主管對你印象深刻,而且是好的印象,不是壞的印象!

6. How to sell ideas(如何行銷創意)?

比如說,你有很好的想法,可是你有沒有好辦法推銷出去,讓別人願意接受你的想法來支持你?
可是我們在學校、在家裡,有沒有培養孩子這些實力?大家有沒有體認到,這些實力對孩子的未來,可能比哪一科有沒有九十分更重要?
沒有!因為大人常會覺得這些事情以前我們在學校也沒有教,出社會再慢慢磨就行了啊!
在全球化程度不高、世界變化速度不快的時代,年輕人有很多時間可以讓社會慢慢把他們磨成材。但眼下的世界已經不同,其變化速度之快、競爭之激烈,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大部分爸媽,依然罔顧自己每天是靠什麼樣的技能,才得以在這殘酷的世界中存活。
大家都很放得開,完全不在乎孩子將來面對殘酷的世界時,是否擁有自己這一身生存戰技,只在乎孩子身上有沒有被貼上讓眾人稱羨的限量標籤,如名校、學歷等。
你說,我們能不佩服台灣爸媽的心臟是如此強大嗎?
請各位老師、爸媽牢記,能力比知識、學歷重要。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幫孩子想想,到底我們在職場上,是靠什麼能力跟實力才得以成功?幫孩子培養這些能力跟實力,才是我們身為老師、父母最重要的任務!

張輝誠:教學應該要趕上考試了

作者:張輝誠
104年大學學測國文考題公佈了,一定會有教授、高中老師、補習班開始如火如荼火速寫出解答、分析試題、提供詳解,甚至指出爭議點、批評少數考題品質等等。──我不想湊熱鬧,我只想從學測考題來進行教學現場的反省,以前不是常說「考試領導教學」,但是來看看現在考試和教學現場如何產生巨大的脫鉤現象。
學測國文考題,一如往常,分為兩大部分,一是選擇題(單選15題共30分、多選8題共24分)、二是非選擇題(看圖寫作9分、文章分析18分、引導寫作27分)。選擇題的內容選材,一如往常兼顧了古典、現代作品(也就是文言和白話比例,總是試圖取得大眾能夠接受的平衡比例);選擇考題型式來看,也照舊盡量做到多元型式,遍及記憶(字形、字音、字義、成語、題辭……)、理解(填空、重組、閱讀測驗……)等等。用文字回答的非選擇題,則有短(100 -150字)、中(250-300)、長(文長不拘,但通常600字上下)三種寫作型態。
總體來看,整張考卷在配分上,滿分108分,選擇題佔54分,非選擇題也是54分。在選材上,考題出自教科書內、與教科書外的比例上,非選擇題只有十八分那題的一半內容出自課內(曹丕〈典論論文〉一段),其餘皆是課外;選擇題則是有一半左右內容出自課外。換句話說,整張考卷有四分之三左右出自課外!
以上現象,告訴了老師和家長什麼訊息?

第一:大量閱讀課外書籍才是致勝關鍵。

從前老師認為只要針對教科書大量填鴨、大量考試、反覆複習,這種方式應付學測前的舊型考題可能還能奏效,但現在真的不行了,而且還會破壞學生學習樂趣,造成學生日後厭惡學習的可怕反效果。
就算老師考再多、練習再多,大考只出四分之一,其餘四分之三全出自課外,並且大考也盡量做到幾乎不和市面上、各學校考題一樣,也就是全都是精心新設計出來的新考題。換句話說,大考考題已經提供給全台灣教學現場改變教學一個良性的誘因,多讀課外書才是得高分關鍵,也才是健康的教學現場。──教科書不是全世界,是老師把全世界限縮在教科書當中,讓學生關押拘束在教科書的井底之下,看不到真正的世界。──大量閱讀,才是真正健康的閱讀與學習模式,更是學生離開學校之後,進入社會的真實學習狀態,老師要在學生進入社會之前訓練出學生有大量閱讀的習慣和能力,而不是在學校反被破壞殆盡。

第二:培養學生多元能力遠比不斷填鴨重要。

從大考的選材和內容來看,學生需要的不再只是純記憶力,而是要有多元能力,包括閱讀、理解、邏輯、判斷、重組、分析等等能力。傳統的填鴨教育,就是老師從頭講到尾,學生只能聽課,不辦法在課堂上訓練出多元能力的,學生只能在課後不斷努力背誦教科書及回憶老師上課所說,根本不可能有多元能力訓練的機會。──因為老師填鴨之後,根本不知道學生學習狀況,小考就會不斷出現,毫不間斷的小考(糟又糟在小考品質良莠不齊)不會訓練出學生多元能力,只會訓練出學生更深沉的學習厭惡感!──如何在課堂上訓練出學生多元能力,是新時代老師必須嚴肅面對的重要課題!

第三:寫作能力的培養成為當務之急。

大考的引導寫作是學生思考、表達、書寫、想像等綜合能力的表現,而非選擇題一「看圖寫作」是觀察、思考、表達等能力,非選擇題二「文章分析」是理解、判斷、思考、表達等能力的表現,這些都是可深可淺的能力,淺的地方可用在日常生活,深的可達學術研究。──因為文章分析、寫作表達都是學術研究得最重要基礎!
學測考題的非選擇佔了整張考卷一半分數!如果從投資報酬率來看,其實就意味著高中三年,老師應該有一年半的時間要教學生寫作!事實上呢?當然不是這樣,因為老師們受困於教科書的教學進度,忙著趕課,忙著填鴨,哪有多餘時間可以教寫作?再者,台灣的老師有有效教導學生寫作的方法嗎?答案很可能也很讓人感到驚心。換句話說,又是大考考題內容改變了,教學現場卻應變不急。──理想的教學狀況應該是:教學現場每一節課都是良好的寫作訓練才對。
考試不是會引導教學嗎?大考這樣考,應變不及的教學現場應該如何迎頭趕上?才是我們要關注的焦點。

第一:勇敢改變教學方式吧

不要再從上課第一秒一直講到下課最後一秒了。請注意,這就是最典型的填鴨式教育!一個學生最佳的學習時間只有十五分鐘到二十分鐘,老師講超過二十分種,學生的學習效果就會陡降。再者,填壓的學習成效只有百分之五,講再多,講再久,學生成效只會越差,不會越好。所以老師不要再填鴨了,應該要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同時還要培養學生豐富而多元的能力:自學、思考、表達、合作、競爭等等能力。──如果老師做不到呢?沒關係,有很多老師做到了,請上網參看學思達教學法和臉書社群,有很多老師和文章都會教導大家如何做到。

第二:減少小考、讓段考的考題品質變好吧!

因為老師填鴨,所以每天都要小考的病態學校文化,才一直存在於台灣教學現場,學生永遠都只為了明天小考而讀書,日後要付出的慘痛代價就是,上了大學只剩期中考和期末考,全台灣大學生只會在兩次考前一到兩個禮拜讀書。大學畢了業,沒有考試,就不讀書了!如果每一堂課都在訓練學生能力,每一堂課都有豐富而多元的評量方式(不光只有考卷才能評量),小考就能慢慢消失,學生也才會培養出真正為了知識(不是為了考試)而讀書的良好習慣。
再來,大多老師「視出考題為不重要之事」,隨便亂出,要不就從出版社提供的題庫光碟選幾題來出。這樣的狀況是不好的,小考減少,段考就變得異常重要。段考出題老師,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模仿大考考題的選材、型式和配分方式,這樣才能真正擺脫填鴨的禍害,進行全新的教學革新。更重要的是:出好的考題必須經過全年級任課老師們一題一題公開共同審題,透過同儕智慧,同時也是同儕壓力,讓段考考題品質達到最好狀態!

第三:進行有效的寫作教學

傳統寫作教學,讓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寫出一篇作品,老師辛苦批改,然後發回給學生。這樣模式的寫作教學其實成效並不高。
真正的寫作教學,每一篇課內外的文章都是寫作範本,所以每一堂課都是寫作課,就怕老師不會教。另外,寫作應該從源頭開始教,教會學生尋找自己的寫作獨特題材,老師先幫學生發現寫作題材,再讓學生用口頭講出題材及內容,老師當場以寫作技巧來修訂學生講出的內容,最後才讓學生自己找時間寫出來。真實的寫作狀態不是在一堂課時間內就得完成,而是可以醞釀的。學生寫完之後,老師批改時也不要再用八股評語來改作文,而是告訴學生哪些地方好,哪些需要修改。然後讓學生拿回去再修改,重新修改一遍,若還不好,又修改。這才是正確的批改寫作的做法,因為真實的寫作,也是不斷修改的過程!這樣,學生寫作才能長足進步,也才會學到正確的寫作觀念,學生有了寫作的能力和興趣,也就能應付大考寫作!
結論很簡單:學測考題早就變得越來越好了,教學現場要趕緊追上,也要越來越好啊!

鄭漢文:老師說得少,孩子開始思考

作者:廖雲章 
皮膚黝黑、濃眉深目的台東縣桃源國小校長鄭漢文,是教育界的一則傳奇。三十五年漫長的教職生涯中,從蘭嶼到台東偏鄉,部落與教育是他永恆的守護。
行事低調,一直沒有印名片的鄭漢文,有如先知先覺的社會企業CEO,不斷探查部落需要,採取行動。二○○五年,他推動「原愛工坊」,請專業師傅指導部落婦女與青年,學習縫紉與漂流木工藝,幫助家長們自力更生、贏得有尊嚴的生活。
而今,他的改革從海邊的漂流木,飛上了雲端。

在台東組織翻轉教室團體

台東縣延平鄉桃源國小,位於離台東市區還有三十分鐘的半山腰上。身為這所學校校長的鄭漢文,一年前開始在台東組織翻轉教室團隊,從南迴、成功、台東市與關山四區各找尋一所學校,尋求兩位老師加入誠致教育基金會與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發動的教育改革,將「均一教育平台」導入課堂,由均一提供教師平板電腦,認識工具與平台,再請每位老師找班上兩位學生成為「教練」,給孩子階段性任務進行培訓,定期討論,檢視成效。
改變的緣起,始於二○一二年十二月,鄭漢文到台東縣均一中小學觀課,認識了美國「可汗學院」(Khan Academy)這個影響世界學習趨勢的平台。「啊,這就是我要的!」他馬上意識到,這是台東偏遠小學免於被廢校的解答。若能善用網路平台,將學校打造為部落與社區的學習中心,不僅能替國家省錢、降低家長負擔,居民也不必因廢校而被迫離開原鄉,部落不會因廢村而導致文化消亡。
即知即行的鄭漢文,馬上連入英文版「可汗學院」登錄帳號試用。在國內推出仿效可汗學院的中文化均一平台之前,鄭漢文便帶著桃源國小師生,利用免費的Google軟體,將可汗學院的內容一句句翻譯成中文,帶領孩子首度見識到與過去截然不同的學習模式。
直到去年,桃源國小全校導入均一平台,教師群看到孩子對數學的好奇心被激發,學數學變得很快樂:孩子能按照自己的進度學習,不懂的題目有提示可看,看不懂還有影片,直到看懂為止;最後答對了,則會得到分數、勛章,求知過程充滿樂趣。

用「知識地圖」貫穿學習

其中,均一平台中讓孩子複習已知、探索未知的「知識地圖」功能,最受鄭漢文推崇。以數學為例,從基礎的數字加減乘除到高階微積分,知識不受年段限制與被切割,而是可以從地圖中看到「延展的知識全貌」。譬如「負數」和「零」的概念,在低年級課程裡沒有,可是均一的「數線」提供孩子完整的數學概念,由於「負數」概念本來就存在生活中,當孩子愈了解所學在整體知識地圖的定位,就愈能融會貫通。
在這過程中,老師「說」的角色大幅降低,孩子「想」的時間隨之成長。「唯有教與學相互越界,自由的天賦才得以開展,」談起教育總帶著濃厚「哲學家」色彩的鄭漢文,在一場名為「師者的旅程」演講中曾細膩描繪:當教師從「聖者的舞台」(Sage on the Stage)轉為到孩子身邊「貼近的引導」(Guide on the Side)時,當師生間可以交融也可以流動,當教與學的相互主體性出現時,教學的樂趣就會浮現。
少子化危機衝擊教育現場,台東也不例外。面臨廢校危機,未來鄭漢文希望在台東打造「混齡小學」,打破年級與學制藩籬,體育課和美術課採全校分組上課,釋放教師人力去備課、研習。根據孩子學科能力上課,老師更有餘裕輔導孩子,這也是「學習共同體」中「互相請益、成就自己」的精神。
「讓每個孩子都可以靠自己探索、學習,掌握自己的人生!」這位從未離開台東原鄉的校長,如此殷殷期盼。
鄭漢文,55歲,台東縣桃源國小校長。面對台東縣教育資源不足、廢校危機,導入「均一教育平台」,提升孩子學習動機,之後更串聯台東其他學校,組成團隊推動翻轉學習。 

詹志禹:好老師要能翻轉自己

作者:詹志禹 

每個人一生當中最重大的創造,是什麼?

鄔瑞香從一九六六年開始進入小學任教,她教學認真、愛生如己、教遍各種年級,任職十七年,成為一個在別人眼中與自己心中都是非常優秀的數學教師。直到一九八八年,有一天,一位她教過的優秀畢業生(也已經成為英文老師)回來看老師,聊天時坦承當年學數學時,其實都聽不懂,都是用死背的方式……鄔瑞香才猛然驚覺:原來自己名師的頭銜只是一個假象(註一)。
其實那個時代,台灣的數學教育方式大多是教師講述、學生背公式、應付考試,且許多學生隨年級升高而降低學習興趣。鄔瑞香有了深刻反省,她參與了板橋教師研習會數學課程研發團隊的互動,並接觸了美國數學教育界的改革與建構論的風潮,然後重新思考「我想要做什麼樣的數學老師」,才逐步發展出自己的教學模式,強調教師布題、引導思考、促進反省、淡化超出範圍的問題、維持公平發言機會、鼓勵孩子自己發現答案、合作解題、多元解題等,因而重建自己的教學風格。
當時,教育界的人士一提到「建構取向的教學」,便常以鄔瑞香為典範案例。可惜鄔瑞香去世得早,否則她一定會協助修正當時台灣官方推動所謂「建構數學」的一些誤導策略。

改變教學,先改變自己

王政忠在大學畢業前的夢想,是成為賺大錢的補習班名師,但考量家庭期望而回南投中寮鄉教書。
他進入爽文國中逐步展開的印象是偏遠、粗野、鳥學校、窮地方、人力缺乏、百廢待舉、沒動機的學生、不配合的家長……逐步展開的感受是驚訝、失望、抱怨、想逃、短暫認命、等待解脫……終於等到了當兵的機會而離開學校,不料一個「九二一大地震」把他重新召回南投,一個世界末日的景象讓他心碎,一句「老師,你會不會回來」讓他人生轉了一個大彎。
他開始勇敢面對困境,非常有創意的解決每一個問題,在學校總體教學面發展出POWER模式,在班級分科教學面發展出MAPS模式,他不只是翻轉教學,也翻轉了學生命運(註二)。
葉丙成在高中時代念的雖然是明星學校,是資優班,但他太在乎成績,沒有參加任何社團,即使進了明星大學之後,也仍然很少探索專業以外的事物,甚至修習專業科目時,也沒有深度理解。以至於他留學美國、參加派對時,才發現自己在社交技巧的彆扭與對話內容的貧乏,更驚訝的發現自己在大學時代拿高分的科目都是假學習,到了美國博士班就忘光了,重新看教材內容都看不懂。
他深刻反省到:台灣教育體制培養出來的學生很會搜尋記憶來應付外在要求(如考試),但缺乏自發、跨界、創新、解決問題與社會生存的能力。他的自我反省加上觀察父親做為一位成功教師所獲得的圓滿生命,再加上洞察數位科技帶來的潛能,讓他決定擺脫自己過去在台灣受教的模式,重新建構一個善用數位遊戲、促進思考挑戰、分享成敗經驗、引發學習熱情的翻轉教學場域(註三)。
有些教師即使經過大學時代的職前師資培育過程,但進了職場,還是模仿自己從前學生時代的受教經驗,形成另一種代間複製,甚且快速墮入慣性系統,不再成長,每年只是重複舊經驗。
但對一個自我創化(註四)的教師而言,其生命的軌跡完全不一樣,他們似乎比較喜歡走這樣的道路:發現問題→自我反思 → 想要改變 → 創造策略 → 付諸行動 → 修正策略 → 建立自信 → 建立模式 → 建立理論 → 創新擴散。
這個過程,源自教師遭遇困境時所產生的內在動機,經過深度反省而調整價值觀,根據自己的決定追求改變,透過循環性的「假設─驗證─嘗試錯誤」的過程而解決問題,從克服困難當中建立效能感,然後將實踐過程概念化與系統化,最後再將心得結晶分享給同儕、社群或社會。
這樣的自我創化過程,其實也是學生最好、最深刻的自主學習過程;所以,教師與學生的改變,都是遵循著同樣的道理。

教師擁有自我創化的動能,比創造出何種教育模式更為重要。

鄔瑞香、葉丙成和王政忠分別為建構學習、翻轉教學與偏鄉教育創出一些模式;新竹光武國中的林茂成創出若干自然探索教學模式;台北中山女中的張輝誠提出「學思達」模式;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的張純淑在台深耕並轉化華德福教育,這些都是一個過程,但只要創化的動能存在,這些教育模式都將會隨著個人成長而繼續演化,也隨著地方條件、文化脈絡與學生特性而繼續演化。
所以,教師成長的關鍵不在於創造一個完美的產品,而在於選擇成為一個自我創化的系統,擺脫慣性系統,重新創造一個自己!
註一:鄔瑞香(二○○二年),〈我的數學教學模式〉。收於詹志禹(主編)《建構論:理論基礎與教育應用》(二八~四八頁)。台北:正中。
註二:王政忠(二○一一年),《老師,你會不會回來》。台北:時報。
註三:葉丙成之相關資訊乃根據《親子天下》五五、六○和六一期的訪問或報導。
註四:「自我創化」一詞為馮朝霖譯自德文「autopoiese」。

2015年5月7日 星期四

桌遊、平板 池上國中提升學習興趣

台東縣池上鄉是全台聞名的稻米之鄉,不過,池上國中有一半的學生卻因為經濟弱勢,需要營養午餐補助,課堂上則常看到半數學生倒頭大睡,學習動機低落。因此池上國中教師團隊開發一系列的課程和創意教學工程,像是數學九宮格、英語桌遊、分組教學,讓學習變得有趣,原本缺乏自信的學生,變得勇敢開口說英語。(陳映竹報導)
教育部「國中活化教學列車」記者會分享台東縣立池上國中的數學及語文學習領域的活化教學。教師江瑜軒介紹,以英文為例,透過分組合作學習、桌遊,讓孩子們勇於開口說英語。
學生邱祖慶表示,很多人都說英語很重要,但他就是聽不懂,透過學校用玩撲克牌式的分組教學,把英語課變得有趣,也增進同學情感。
時下流行的便利商店「集點活動」,也被教師團隊設計成平板電腦的教學軟體內容,校方說,其實集點就是一元一次方程式,透過生活化的內容,也能把艱澀的數學變的平易近人。

母親節半數以上媽媽 期待家人一起聚餐

母親節要到了,媽媽最期待什麼樣的慶祝方式?根據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調查1,090名20歲以上媽媽的想法,半數以上的媽媽最期待和子女一起吃飯,其次是安排休閒旅遊,只有不到3%的媽媽希望透過網路軟體互動來慶祝母親節。
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調查顯示,今年的母親節,有57.7%的受訪媽媽最期待的還是和子女一起吃飯,排行第2名的是休閒旅遊;雖然現在科技發達,有高達88.7%的媽媽會使用LINE,卻只有2.1%希望得到兒女透過通訊軟體的母親節問候。調查也發現有半數的受訪媽媽沒有加入子女的Line或臉書,多數母親在平時還是傾向以見面或打電話的方式和孩子互動。
調查發表會主持人、中原大學企管系教授兼商學院副院長林震岩表示,從調查顯示,通訊軟體便捷的生活環境中,母親還是喜歡和子女面對面互動。
有鑑於現在工商社會忙碌,親子互動有限,國際知名演說家吳娟瑜老師建議親子面對面的時候,可以透過抱一下、親一下這些親密的肢體動作,表達愛與關心,增進彼此的親密感。隨著孩子長大,媽媽也要修正心態,多支持鼓勵孩子,不要嘮叨。至於3C產品可以視為溝通的工具之一,不能全盤仰賴電子溝通。

【讀者投書】柯基:達爾文的眼淚~從聯考到會考


天下資料(鄒保祥攝)
前幾天走進教室上課,看到班級內的倒數計時日曆上面寫著斗大的「20」,我問學生:「你們會緊張嗎?」他們沉默,臉上帶著一絲的苦笑。
我想我懂他們的心情,那就是最後這段時間再怎麼努力,成績也不能從 B 變成A…
這就是目前國中會考的設計,前15%為A,前16%到65%為B,後35%為C,希望學生不要分分計較,題題緊張。然而,我在教育現場看到的,卻是學生因為跨不過A跟B之間的鴻溝,所以乾脆放棄的氣餒。
早期的聯考確實帶給國中生扭曲變形的壓力,在我念國中的時候,當時是聯考掛帥,什麼都是假的,只有功課好是真的。那個年代,不會念書的孩子過著被否定打壓的日子。所以,教育開始改革,從九年一貫、十二年國教、分組合作學習、翻轉教育…考試也從聯考改成學測再變成現在的會考,希望能減輕國中學生的壓力。
壓力真的減輕了嗎?在我十二年的教書生涯看到的,是減輕了沒錯,但主要不是因為這些教育改革,而是因為「少子化」的緣故。少子化讓高中職的錄取率節節攀升,國中畢業生越來越少,高中職的錄取名額卻沒有相對減少。以宜蘭縣為例,高中職加上五專的錄取名額,已經大於國中應屆畢業生的人數。這代表,宜蘭縣的國中生,只要想繼續升學,即使在國中階段零學習,還是能順利到高中職去。
不用任何的努力就能升學,這樣結果造成了當老師們耳提面命要學生多花一些心思在課業上時,學生想的卻是:我就算不讀書也會有學校唸。減輕壓力的後果,造成的卻是對學習基本知識可有可無的態度,我相信這並不是教育部推行十二年國教的初衷。
在十二年國教制度下,有兩個重要的配套措施,一為是適性入學,另一個則是補救教學。現行的升學管道除了會考的十五分之外,另外還有像是對外競賽、體適能、志工服務…等各種不同項目的分數,各縣市的規定不一,但規定會考分數比例不得超過 1/3。這些非會考之外的分數卻慢慢形成了一股「跟升學加分有關我才要做」的風氣。
我本身是國中的自然老師,以往選小老師,都是選擇較為認真負責的孩子擔任。但這一兩年一問學生有沒有志願擔任小老師職務的,都得到這樣的回答:「老師,我這學期的志工分數已經滿了,你找還沒滿的人當(各科小老師算在志工分數裡面)…」。然後為了學生能多一些加分的機制,光是一堂電腦課可以分成資訊股長及電腦小老師。
學校的志工更是琳瑯滿目,環保志工、晨讀志工、圖書館志工、教務處志工、輔導室志工…,一個中午的午休原本要讓學生休息,結果現在是一堆志工,在教室外跑來跑去。他們真的有服務熱誠?如果沒有加分,大部份的孩子是不願意來的。記得有次請這些志工幫忙搬搬桌椅,他們臉上的表情寫著:好倒楣,為什麼要叫我搬?制度上設計原先是要學生能多元發展,能多一些服務的態度,然而分數化之後,反而讓他們功利的看待服務及原本就屬於學生該盡的本分。
入學分數模糊化之後,以往用分數區分學生該唸哪間高中職的機制已被打破,有些不愛念書,但會跑會跳的孩子,在體適能及對外競賽拿到高分,甚至比一些會念書的同學積分來的高,以往他們不會想唸也無法考上的公立高中,現在他們的機會比以往大得多。但問題是,這些孩子上了公立高中,來到完全以念書為主的環境之後,根本無法適應。於是高一提前放棄的學生比以前的比例要高的多,所謂的「適性入學」,有時反而是諷刺的結果。
另外,教育部為了怕推行十二年國教之後,後段的學生因基礎不佳,到高中無法學習,於是推行了補救教學政策。教育部與大學合作,設計了一套線上施測系統,要求學校端要替後面 35% 的學生做電腦施測,然後找到這些學生的學習盲點後,再進行補救措施。看起來很合理,但做起來可能是毫無效益的。
首先,這些學生在施測的當下,大部分都是敷衍了事,連題目都沒看就作答了,這樣的隨便作答的結果,還要老師上網去看學生施測後的補救建議。然後,要學校於課後時間進行補救教學的上課。這群學生上課意願原本就低落,硬是在第八節(國中一天七節)要他們留下上課,對他們來說沒有被幫助的感恩,反而有被處罰的難受,更可憐的是上課的老師,上了額外的課程,原本想要拉拔這些孩子,卻在孩子不甘願的神情中,度過一節節的課。如同不想吃東西的人,給他再精美的食物,最後的結果就是浪費。
一個政策的推動不容易,然而如果明知道是個錯誤百出的制度,難道還是要矇蔽雙眼繼續進行?教育的錯誤,影響的層面,要比經濟、外交來得更難扭轉,該想想怎麼停下然後找到對的方向的時候了,往錯誤的道路走去,永遠到達不了該去的目的地。
(作者於縣立宜蘭國中擔任教學組長)

如果古代人有臉書... 讓人笑噴!這份國中生作業太厲害了,全台傳瘋,見識了國中生的無比創意!


如果古人有臉書...

想像一下李清照會發什麼動態?蘇東坡會在哪打卡?
杜甫會怎麼自拍?....

台南市聖功女中國中部二年級老師林佳慧,
日前出了一份「古人臉書」創意發揮的作業,
讓學生回家試想
若是古人有臉書可以使用,
會是什麼情況,許多國中發揮想像力,
分別創造出許多佳作,
佳慧老師在臉書上貼出學生作品,讓網友瘋狂轉貼。

真讓人好奇

古人的臉書,會長怎麼樣子呢...

曹操、李白、徐志摩...
他們的臉書長怎樣?

趕緊來看看囉...

化仁國小攝影展 從鏡頭看世界


葉詩俞(右)4張作品入選攝影展,指導老師林淑英(左)稱讚她的攝影多元。 記者段鴻裕/攝影

分享
花蓮縣立化仁國小3年前接受民間社團贊助二手相機,成立攝影社,不只學生歡迎,更啟發學生的自信心,成了熱門社團,昨天下午舉辦「兒童心.視界」攝影展,師生都非常興奮。
「兒童心.視界」在財團法人東海岸文教基金會開展,展出72幅作品,校長許傳德與老師、學生及各界人士齊集,也從大人的角度重新省視學生「看」世界的角度與想法。
化仁國小校長許傳德說,3年前,資源班教師林淑英、張渝方申請公益平台基金會「為偏鄉兒童開啟另一扇眼睛」活動,獲捐助大量二手相機,並外聘攝影好手李治德指導孩子學攝影,在校內帶動風潮,學生獲得肯定,也強化了自信心。
化仁國小因此成立攝影社,擴大讓高年級學生參加,學校兩年前自購25台數位相機。許傳德說,每年都有超過半數學生以第一志願要求加入攝影社。
今年攝影展由李治德、林淑英等人從2萬多張相片中精選72張展出。小六葉詩俞有4張作品入選,她說,「非常榮幸」;其中展出1張從遊覽車拍攝花蓮憲兵隊大門的相片,林淑英稱讚,這張作品讓大人看到不同的角度。
「兒童心.視界」攝影展展期至5月10日,地址:花蓮市林森路210─2號。

老師是外星人 寫作變好玩


「如果你的老師是外星人,你會怎麼辦?」台北市景美集應廟與聯合報合作,在文山區景興國小開設作文班。授課老師提出天馬行空的問題,讓學生自由思考、討論、提出說明,最後將想法化成文字,同時訓練學生思辨、溝通、寫作能力,想像不設限。 圖/高宛瑜攝影

分享
「如果你的老師是外星人,你會怎麼辦?」台北市景美集應廟與聯合報合作,在文山區景興國小開設作文班。授課老師提出天馬行空的問題,讓學生自由思考、討論、提出說明,最後將想法化成文字,同時訓練學生思辨、溝通、寫作能力,想像不設限。
「一個人撐著傘經過,他怎麼了?」授課老師洪瑞筠在六周課程中,設計不同圖片和問題,請學生思考情境,有學生從颱風、龍捲風到雨傘當降落傘。
洪瑞筠說,資訊爆炸時代,希望培養學生思考、說明的能力。一開始學生不敢說,需要她來引導,但隨課程進展,學生的答案和想像力愈來愈多元。上作文班的學生橫跨三到六年級,都是周三下課後自願報名者。吳煒增說,六周課程、一周三小時,一學期就增加18小時的作文訓練,讓學生功力大增,練習的作文量也是一般學生的四到五倍。去年舉辦第一屆,廣受好評,今年再開班,報名很踴躍。
吳煒增說,有時老師配合課程出題目,難免有局限性。聯合報作文班老師跳脫課程窠臼,題目和教學很多元,給學生另一種刺激,多一層體驗。
五年級學生許甫亘說,有同學想到老師是外星人,就想到地球毀滅;上課中學到的詞句,有許多是從前沒聽過的。上課非常好玩,「一邊快樂、一邊學習」。

【送黃益中新書】學生無感怎麼辦? 來上一堂最熱血的公民課

「不在課堂,就在街頭」的大直高中黃益中老師在公民課上,與學生進行關於公平正義的思辯對話,取材自台灣社會重要的新聞議題,透過時事討論、影片省思、互動分享的過程,讓學生關注與之切身的社會現況。

現在回答「最想在公民課上討論的社會議題」問題,有機會抽中黃益中老師最新出版《思辨──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新書一本!
活動須知:
.活動時間:即日起至 2015 年 05 月 31 日,中獎名單於 2015 年 06 月 05 日公告於本網頁,2015 年 06 月 12 日前寄送贈品。
.贈品:《思辨──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新書一本,共 10 名。
.活動結束後,中獎名單僅供合作單位《寶瓶文化》寄送贈品用。
.活動參加者同意聯合新聞網得將中獎者之部分 e-mail ,如 1234xxxx@gmail.com(隱藏 e-mail@前4碼)公佈於本網頁,並同意聯合新聞網蒐集中獎者之姓名及聯絡方式(電話、地址或 e-mail)作為贈獎聯繫使用。中獎者個人資料保留至 2015 年 06 月 30 日止,其後不再接受查詢獲獎或贈品寄送事宜。
.本贈品寄送僅限台澎金馬,海外網友若得獎希望領取贈品,請留國內代收處資料。
.本活動之贈品不得要求兌換現金、折讓、更換獎項或作任何調整。
.主辦單位保留取消、終止、修改或暫停本活動之權利。
主辦單位:聯合新聞網、寶瓶文化

母親節驚喜 校方鼓勵學子大膽說愛

再過幾天就是母親節,台中崇德國中,請同學在升旗典禮時,說出對媽媽的愛,校方瞞著學生,把媽媽們請到後台聆聽,當學生一說完,看到媽媽走出來,都楞住了,好害羞,但大膽說出愛,讓媽媽們好感動。
為了示範如何向媽媽表達愛意,校長在朝會上,和遠在高雄的媽媽,先來個即時連線。
校長VS.校長母親:「爸爸在我們很小就過世了,妳這麼辛苦把我跟弟弟扶養長大,(一句媽媽母親節快樂),(這樣媽媽聽了),(就很滿意很滿足了)。」
接著抽出7位學生,要他們上台也打一通電話,大聲說出心裡的話。
崇德國中學生:「媽媽謝謝妳每天,辛苦的養育我,我很愛妳。」
崇德國中學生:「媽媽我要感謝妳,15年來的養育之恩。」
同學們露出靦腆的眼神,沒想到這一刻,媽媽竟然就在他們身邊。
學校老師:「掌聲歡迎我們7位美麗的媽媽。」
有人害羞、有人熱情擁抱,但聽到孩子說出我愛妳,媽媽們,目眶紅紅,心都要融化了!
媽媽VS.兒子:「愛不愛媽媽,(愛啊),真的嗎,(愛啊),我都以為你只愛電腦不愛我了。」
母親節前夕,學校安排這場小小的驚喜,教孩子們,愛要勇敢大聲說出口,比課堂上的課,都還有意義。(民視新聞李坤錫台中報導)

玩桌遊學英文 分組學習好有趣

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臺東縣立池上國中教師團隊設計創意課程、分組合作學習方式,帶領學生參與數學九宮格、英語桌遊等活動,讓課堂學習更有趣。
教育部國中活化教學列車本周介紹臺東縣立池上國中在數學及語文領域的活化教學方法,為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校內老師安排讓學生分組合作學習,透過數學九宮格遊戲,讓每組學生共同解題,另外也把桌遊融入英語教學,池上國中江瑜軒老師說,課程是讓學生從玩遊戲中可以反覆練習英文單字或句子,也讓每位學生有機會開口說英語。
池上國中廖曼雲老師說,上課時學生採異質分組,讓不懂的同學可向同組同學詢問,透過分組遊戲的方式,激發學習的興趣,也讓學生更主動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2015年4月1日 星期三

慶兒童節 全台406場所推優惠



(中央社記者龍珮寧台北1日電)兒童節將至,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上路,社家署4、5日與兒童樂園合作舉辦「快閃」,全台406處所也提供兒童優惠使用設施。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副署長陳素春說,今年是「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推動後首個兒童節,4、5日與13家兒童樂園合作,在園區內邀請民眾一起「快閃」呼喊「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上路-保障兒童權益 建構幸福樂園」口號。
陳素春表示,今年共有406處公、私立康樂場所、風景區及文教設施加入提供兒童優惠措施的行列,在兒童節當天或當月,提供兒童免費入場或優惠措施,必須攜帶證明文件,才可享有免費及兒童票的優惠措施。1040401

國立臺灣大學「2015台大假日兒童博物館」活動宣傳內容。




活動日期:2015/4/1~2015/4/15
內容:
一、依據國立臺灣大學104年3月30號校生科字第1040021193號函辦理。
二、相關資訊說明如下:
(一)活動期程:本(104)年4月18日至5月23日,共計6週,每週六下午1時至4時。
(二)活動地點:4月18日到5月2日在校史館,5月9日至23日在農業陳列館。
(三)參加方式:採預約報營方式,全程免費,12歲以下兒童建議父母或監護人至少一人陪同參與。
(四)報名網站:http://goo.gl/Ewp8qr
(五)活動內容:詳參附件,及網址:http://kidsmus.ntu.edu.tw/
三、檢附活動宣傳海報於附件。

2015年3月26日 星期四

超值兒童月 社教場館享優惠

玩個夠台北市教育局宣布兒童月啟動,各社教場館也祭出許多入場優惠。北市國小學童憑教育局所發「兒童月」摺頁,任1天免費上台北101觀景台、不限次數免費搭貓空纜車;外縣市小朋友,兒童節當天只要持學生證或身分證件,最夯的兒童新樂園、動物園、天文館等,也都免門票。
中國時報【張潼╱台北報導】
4月4日就是兒童節,北市社教場館優惠紛紛出籠!北市國小學童憑教育局所發「兒童月」摺頁,4月份任1天免費上台北101觀景台、不限次數免費搭貓空纜車;外縣市小朋友,兒童節當天只要持學生證或身分證件,最夯的兒童新樂園、動物園、天文館等,也都免門票。
北市教育局今年推出2015台北兒童月摺頁,已透過學校發給小朋友。最「超值」的莫過於台北101觀景台,原學生優待票需450元,但4月份憑摺頁兒童可享免費,僅陪同的家長需買票。
另外,北市學童憑摺頁還可享4月份任一天不限次數免費搭貓纜、關渡自然公園與國立台灣博物館免費入園等優惠。
外縣市的學童兒童節當天,包括台北兒童新樂園、台北市立美術館、天文科學教育館、台北動物園等最熱門的場館,只要持國小學生證或12歲以下身分證明,都免門票。詳情可上「兒童月專網」查詢。
不少國小也在3月底、4月初推出校園活動。如健康國小4年級學生徐士庭、王芷玲、王羽妍展開「築夢計畫」,拜訪作家鄭豐喜故居,還購買當地出產的地瓜1200斤帶回台北義賣,25日早上全部「完售」可賺4萬元,將全數捐給雲林文正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