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7日 星期二

洪蘭—情緒掌控教得好,比學歷好更重要

洪蘭—情緒掌控教得好,比學歷好更重要

作者:洪蘭

發表日期:2016-02-01

點擊瀏覽數:111586

情緒的控制是可以教的,而且教情緒控制比教課本知識還更重要,因為出社會後決定一個人成敗的,不是學業成績,而是做人態度。
報載台灣有對情侶在高速公路上吵架時,鴐駛座旁邊的男子一時氣憤,拉了急駛中汽車的手剎車,使後面的車子剎車不及,四輛車撞在一起,造成一死八傷的慘劇。看了這個報導,我非常的震撼,怎麼有這種不顧別人生命財產安全的洩憤方式?這位肇事者並非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少年,而是已經成年、出社會工作的男人,他的理智到哪裡去了?怎麼會做出這種匪夷所思的衝動事情來?
近幾年來,報上一直有因情緒失控而出人命的新聞,例如一對夫妻吵架,只因太太說「有種你就丟」,先生竟把親生女兒丟到滾燙的麵湯中燙死;又如一個媽媽跟先生吵架,賭氣把不到1歲的親生兒子丟入龍潭大池中,雖然他們事後都後悔,可是已經來不及了。種種事件顯示,愈來愈多人情緒控制的能力出了問題,非正視不可了。
情緒的控制要從小教,大腦掌管理智的前額葉皮質和掌管情緒的邊緣系統成熟的時間上並不相同,神經迴路的大小也不對等。從理智到情緒的是條羊腸小路,而情緒到理智的卻是條康莊大道,這不對等容易造成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危險,幸好大腦是用進廢退,常常使用的迴路會變大條,不常使用的會被修剪掉。
底特律兒童醫院的柴加尼(Harry Chugani)醫生從羅馬尼亞孤兒院童的大腦造影圖像中,看到情緒的窗口關得很早,5歲前需要教會孩子情緒控制。父母可以透過不斷的訓練,將孩子理智控制情緒的迴路變大條,使他將來不會因一時衝動而遺憾一生。

情緒教育今天不做,明天後悔



最近杜克(Duke)大學做了一個兒童情緒發展的長期追蹤研究,實驗者從1990年代開始,把家長和老師認為有攻擊和反社會行為的高風險孩子,隨機分成二組,從一年級教到六年級,實驗組在課堂中,由老師教他們情緒管理,例如:什麼叫情緒,你如何知道自己現在是在什麼樣的情緒中?當你覺得不高興時,為什麼會有這個情緒出來?這個情緒如何可以被排解?當你罵人說粗話時,別人的感覺是什麼?如果是你聽到這句話,你會不會動手打他?他們告訴孩子:情緒維持幾秒、心情維持一天、性情終身打造,所以孩子可以從情緒著手,改變心情,最後穩定成性情;另一組則是跟往常一樣,在課堂上國英數的課,不特別教情緒管理。結果發現實驗組的孩子長大後,比控制組的犯罪率和中輟率都低,還懂得利用運動和諮商去排解心情。

這個實驗讓我們看到情緒的控制是可以教的,而且教情緒控制比教課本知識還更重要,因為出社會後決定一個人成敗的,不是學業成績,而是做人態度。我們都生活在共同的空間中,任何一個衝動的行為都會影響你我的安全。情緒教育是件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的事,但願高速公路上永遠不再有因洩憤而出人命的不幸事件了。

2016年5月5日 星期四

不單單從行為去修正,更要先從態度去修正


不單單從行為去修正,更要先從態度去修正

2015/01/27 瀏覽人次:14,409 老ㄙㄨ



幾位孩子犯了錯,經被通風報信後來到我面前。
我大概知道事情的經過,我問:「有什麼話想和老師說的嗎?」
第一位孩子急急忙忙的撇清關係,做這件事情都是別人勾引他犯錯的。
第二位孩子表現出很後悔的神情,但講了兩個字就沒了。
第三位孩子則是把劇情描述得很精采,感覺在說著別人的故事。
我看著他們,說:「老師不是請你們來解釋的,一直說著別人做了什麼,好像表示自己一點都沒有判斷能力。老師希望你們聚焦在自己做錯什麼、告訴自己究竟做錯什麼?」
我很嚴肅的看著他們,這段時間的默契培養下,他們知道此刻老師是很認真的。
於是第一位孩子說他做錯了什麼事。
第二位孩子則一直說著他很抱歉。
第三位孩子先是說了他做錯了什麼,接著他說著自己很不應該,因為這件事情是危險的,他心裡明明知道卻還是做了。接著斗大的眼淚從他眼裡落了下來……
第三位孩子是這陣子持續修正他個性的孩子,這麼長的磨合期下來真的進步不少。那眼淚中,有著深深的歉意在。
「其他兩位你們只有說在行為上的錯誤是什麼,卻沒有說出你們在態度上、或是想法上的錯是什麼。只有第三位有做到這件事。」
「做錯事只是表層,但是那深層裡『為什麼明知道是錯的卻去做』的錯誤態度,才是最需要去好好去面對的地方!」
前兩位孩子頭都低下來,之前那種不以為然的表情全都消失了,取代的是抿著的嘴角,專注的眼神,與深深的聆聽。
我真誠的肯定了第三位孩子願意面對自己的決心,也讓他先回去上課。第三位孩子鞠了一個躬,擦了眼角的眼淚,說了聲「謝謝老師」就快步離開了。
於是我留下這兩位孩子,再請他們針對態度上的錯誤再說一遍。兩位孩子此時也能針對自己的態度錯誤誠誠懇懇的說了出來。
這件事情的層級有些嚴重,所以當然不只是這樣的對話而已,後續我又花了好長時間處理。只是看著眼前這些孩子,三年級的他們有這樣的進步,心裡其實覺得很開心。從來我就不擔心孩子犯了錯,犯了錯才知道孩子最需要教導的地方是什麼;犯了錯,我們才有切入的機會在。
這段時間以來,更明白了「不單單從行為去修正,更要先從態度及想法去修正」的重要性。
修正了態度,等於放下了內在的固執心,和孩子之間才有深層對話的機會。找出了態度上的錯誤,才能直指問題的核心,反覆出現的錯誤就會開始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