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0日 星期一

5分鐘看懂108課綱



作者:彭漣漪

發表日期:2017-04-10

5分鐘看懂108課綱

新課綱規劃在108年正式上路,這波教育新浪潮,正在撼動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現場,從過去「每所學校都一樣,每個學生都上相同的課」,要改成「每個學校都不一樣,學生可視程度及興趣來選課」,是顛覆家長及第一線教育工作者想像的大革新,這些教育理念到底在講甚麼? 以下簡單說給你聽。

Q108課綱重要性是什麼?
是影響未來10年教育最重要的改革,將在民國108年隨著108課綱登場,取代現行九年一貫課綱及高中課綱,到117年則會出現117新課綱。

Q:影響到誰?
108年入學的62.5萬名小一、國一、高一學生將全面適用新課本、新教學、新的大學入學方式
● 你的小孩如果是高中職二年級以下,108年學測、統測也會配合108課綱有過渡性調整

Q:什麼是「課綱」?
課綱訂定的是每一個階段、每一個學科或領域,學生應學到的「最低教育內容標準」,以及「至少應具備的能力」,在108課綱將能力更豐富深化為「素養」。

Q108課綱與九年一貫課綱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希望從每個學校教的都一樣,變成每個學校特色都不同
 希望學生從每人學習都一樣,變成按學生差異給予不同教育
 希望學生學習從學知識、能力,變成學「素養」


 Q:什麼是「素養」?
● 素養主要涵蓋「知識」(knowledge)、「技能」(skills)、「態度與價值」(attitudes & values)三大範疇,這三者看起來分立而行,其實像麻花般交織成為「素養能力」(competencies),最後訴諸於行動(action
 舉例來說,當學生分組製作機器人的時候,需要運用科學、科技、工程、程式設計等知識,也可能需要展現領導與合作的技能,並利用機器人來解決真實生活的特定問題,譬如遠距感測和撲滅小火,以及反思整個專題的學習過程。

Q108課綱要學生學哪些素養?
 新課綱強調「自動好」,由「自發、互動、共好」的核心理念,延伸為「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等三面九項的核心素養。
 108課綱的9項素養包括
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2 .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3. 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4. 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
5. 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
6. 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7. 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
8. 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
9.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Q108課綱如何照顧個別學生差異?
 新課綱把課程分為兩種類型:「(教育)部定課程」和「(學)校訂課程」,除了既有的國家課程,各校還可因地制宜,發展適合自己學校的多元課程。降低必修,增加選修,顧及學生興趣差異。
 在高中職階段,可以開設校訂必修、多元選修和加深加廣選修課程,還有團體活動時間、彈性學習時間,國中小則有「彈性學習課程」,可以開設四種課程,包括統整性探究課程、社團活動與技藝課程、為特殊需求學生開設的課程,以及其他像是自主學習、戶外教育、補救教學之類的課程。

Q:在不同的教育階段,108課綱與之前不同的新作法為何?
【小學】希望讓孩子在深化基本學力的同時,也能透過校訂課程,在自己的生活情境中有脈絡、有意義的學習,甚至未來主題式教學也能進入正式課表,跨越學科領域的學習將成為常態。
變化1:深化基本學力,增加國文數學時數。
變化2:以學生為中心,各校發展校訂課程。
變化3:跨越學科領域,推動主題式統整課程。

【國中】各學校每週安排3~6節彈性課程,包含跨領域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社團活動與技藝、特殊需求領域及其他類課程。可以展現個別學校的差異特色。

【高中】高中端改變尤其大,必修學分從160學分降為118學分,但加強校訂必修及選修課程共62學分,讓學生有更多根據個人差異的學習。

【高職】新課綱推動跨科、跨群選修,「跨領域的學習機會,讓學生從T型人(專精單一專長)變π型人(精通雙專長、跨足雙領域者),未來有更多元的生涯路徑選擇。
變革1:增加1530學分的實習課程
變革2:實習科目新增「技能領域」實習課程
變革3:開放多元選修課



Q:機器人、AI近兩年的一些新變化來不及納入108課綱,台灣學生的學習是否太落後?
● 這樣的問題是很概念性的,要說最新的服務機器人等發展、如Google Alphago AI發展,新科技變化太快,當然是來不及納入課綱的,課綱公告已三年多,非絕對性的談新課綱沒要學生學科技或程式;各國關注的,是如何培養學生的素養,素養是能夠靈活運用的能力,表現在自我學習、解決問題、適應未來等行動中
 以各國的新課綱而言,台灣、芬蘭、紐西蘭都重視「自我管理」、「思考」、「溝通表達」,芬蘭提出「資訊、通訊與科技素養」,台灣除了「科技與媒體素養」外,也很注重「美感素養」,並和其他國家一樣強調「公民素養」,包含「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等等,都是面對全球化的重要能力。




參考資料:


新課綱 強調知識.技能和態度



2019/05/15 14:29
12年國教新課綱 強調知識.技能和態度
胡琪俐 張政捷 報導  / 新北市
12年國教新課綱即將上路,強調要求知識、技能和態度3大素養,但是要怎麼培養技能和態度呢?有教學團隊看準這個趨勢,特別設計邊學邊玩的夏令營!按下啟動鈕起步走,藍色機器人是由這位小學四年級弟弟,組裝並設計程式,因應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未來小學生不只要具備學科知識,還要培養核心素養。
新北市中和光復國小校長張明賢表示:「有別於以往九年一貫課程,重視學科也重視素養,像是實作還有團隊溝通等等,學校也提供相關科學營。家長越來越重視,暑期也會送去夏令營。」
透過動手做還有合作,啟發孩子多元學習能力,暑假馬上就要到了,也有教學團隊特別設計課程,玩積木桌遊,還有學習設計程式,讓四軸飛行器起飛邊玩邊學。從小一到國二,一系列夏令營活動,是小學校長口中的趨勢,也讓家長在暑假期間喘口氣,孩子同時能玩得開心。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素養是什麼


看懂新課綱關鍵字〉素養,是什麼?怎麼學?
未來Family
201858日 下午 05:47
作者:王惠英
    處於快速變遷中的世界,要幫助孩子面對充滿不確定的未來,素養,成為未來教育的新關鍵字。面對未來的新教育,從學校的教學到父母的教養,都必須重新校準。
    
    即將實施的12年國教課綱也強調素養導向,不少家長感到疑惑與焦慮:究竟什麼是素養?為什麼以素養為主軸?面對未來,孩子需要具備的核心素養又有哪些?

    另外,素養導向學習能否真實發生,教師是最關鍵的因素,但「素養導向是什麼?怎麼教?」恐怕也是教育工作者心中很大的疑惑。政府有哪些措施,民間又有哪些力量,陪伴第一線教師培力與增能?
 最後,隨著學生學習路徑的調整,學校的考招路徑也會配合調整,一路打通到大學。《未來Family》為家有國小、國中、高中、高職不同階段的家長,整理出清楚易懂的路徑圖,做好面對變革的準備。

    人類正處於快速變遷中的世界,面對充滿不確定的未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歐盟(EU)等均大力推動終身學習,十分重視以「素養」(Competencies)為核心的教育革新,就是為了回應不斷改變的環境。

    素養,成為未來教育的新關鍵字。幾個教育先進國,包括芬蘭、日本,莫不重新檢視教育現場,是否落實或朝向素養導向的教學、學習與評量。台灣的12年國教新課綱,正朝著同樣的方向前進中。

    幫助孩子面對未來的新教育,不只教知識,更要教素養,從學校的教學到父母的教養,都必須重新校準。誠如品學堂創辦人黃國珍所言:「世界地圖並不是世界本身,就像有知識不代表有條件和能力去對應我們看到的事情,」在21世紀的教育,透過手機就能快速取得知識,面對未來,需要的是將知識變成力量的能力。

素養是持續的自我學習改變
    「素養結合知識、能力與態度,是一種持續的自我學習改變的能力,」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高中優質化計畫主持人陳佩英談到,面對未來,需要的是抱持成長的心態,有自我調整、持續學習、解決問題等能力。

    12年國教新課綱其實與世界同步,勾勒的願景是「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結合「自發、互動、共好」的核心理念,並延伸出「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等三面九項的核心素養。也就是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簡單來說,素養教育就是一種「成人」或「全人」的教育,強調學習必須連結真實的生活情境,而非零碎的知識或特定的能力,並具有下列幾個重要的面向:

關鍵面向1.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
    以學習者為中心,將每一位學習者視為不同的個體,是素養導向教學的最大特色。這意味著:每個孩子都能了解自己的學習目標,按照自己的步調發展能力,探索多元的學習機會,與他人合作學習,反思自己的學習等,成為終身學習者。

    受到全球高度重視的國際文憑(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簡稱IB)課程,即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稱得上是公認權威的素養教學系統,其中有些理念及做法可供國內借鏡。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劉美慧分析,IB課程有個「20/80原則」,老師的講述只占20%、80%是設計學生參與的教學活動;十分重視探究、實作、實驗,在學校會展示很多學生的作品(比如學生自己動手製作的太陽系模型);讓學生知道自己要學什麼、以及如何學習,並做為校園空間布置的一環。
新課綱也回歸到以孩子為學習主體,要從過去「每個學校教的都一樣,每個學生都視為一樣來教」,轉為「每個學校都不一樣,每個學生要視程度及興趣不一樣來教」。

關鍵面向2.注重個別差異化的學習
    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前提下,素養導向教學相當注重個別差異化的學習,以滿足每一位學習者的不同需求。包括提供量身打造的學習素材或評量;根據個人的興趣和喜好,選擇適合的學習資源和路徑;同時給予回饋、指導、活動或挑戰任務,以協助個人在學習方面的進程。

    新課綱也賦予學校、教師和學生更寬廣多元的發展空間。所謂「成就每一個孩子」,也就是過去講的「一個都不能少」,但要幫助每個孩子適性揚才,就要考量他們不同的興趣和程度,提供多元探索、適性發展的機會。

    舉例來說,學校可以考量學生實際的學習狀況,彈性調整學習的時間、年級及班級的組合。特別是英語、數學等學習落差較大的學科,依照不同程度來分組教學,更能達到因材施教。

    此外,國小、國中階段每週有彈性學習課程,可進行跨領域的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社團活動與技藝、特殊需求領域及其他類課程。到了高中階段,更減少必修學分、提高選修學分,開設校訂必修、多元探索或加深加廣選修課程等,就是希望每個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及方法。

    孩子的學習路徑調整了,升高中或大學的考招路徑也會配合調整,減少以單一考試選擇學生的比重,而希望更看重學習歷程的多元表現,讓每個孩子的天賦潛能找到適合的人生跑道。

關鍵面向3.在生活中能實踐及應用
    「新課綱與現行課綱之間並沒有斷裂,重視素養也沒有否定知識的重要,」大考中心主任劉孟奇指出,知識是素養的基本,但素養更強調知識要能應用於解決生活與學術探究情境中的問題。

    生活中有很多的問題,例如人口老化、氣候變遷、海洋垃圾,通常不是單一領域或學科知識就能解決,因而跨領域、跨學科的統整學習變得更重要。
陳佩英和一群長期參與教師共備社群的高中各科老師,組成「愛思客」(ASK,態度Attitude+技能Skills+認知Knowledge)團隊,透過跨領域素養導向課程設計的工作坊,協助老師嘗試開發新的課程,改變學習的樣貌。

    跨領域素養導向課程的設計,就是要改變學習生態與系統文化,從改善現有的系統慢慢轉型為創新未來需要的系統(見表)。例如,以前採取的分科獨立教學,轉為跨領域的協同合作學習;以前偏重大量記憶、反覆練習,現在要整合知識、技能、態度,以解決真實生活問題為目標。

    「在素養導向的課程中,大概念的抓取很重要,就像整串粽線的繩頭一樣,而不是教學生一堆零碎知識;接下來再透過活動的設計,帶入關鍵知識及能力。」新課綱的重要推手之一、板橋高中教師張淑惠說。

    素養其實也是一種學習遷移的過程,在各種知識、技能、態度與行為規範的學習中,能夠將對某件事物的學習,轉化到另一件事物的學習。

第一線衝擊:教師,能不能改變?
    品學堂創辦人黃國珍指出,素養教育的趨勢改革,最直接衝擊到的是老師,不是學生。光靠教科書很難教出素養,老師本身的素養才是最大的關鍵,也可能成為學生學習的天花板。

   「素養教學對老師其實是很大的鬆綁,就看老師願不願意走出去,」黃國珍認為,老師應跳脫學科本位,回歸到孩子的學習與發展,即使面對學生的提問、挑戰,不是去要答案的結果,而是不斷挑戰學生「找答案」的過程,以及他們如何建立自己的表達、論述。

    至於素養導向的評量怎麼出?國教院測評中心主任任宗浩指出,素養教學過程中的提問,就可以是很好的考題。

擁有學習熱誠比考高分重要
    在升學大考中強調素養導向的命題方式,高分貝宣告著這種新學習的到來。劉孟奇表示,今年大學學測各科平均約有2成是素養導向的考題,大學端動起來,高中的教學現場就不得不改。國中教育會考和課室平時評量也在開發新的題型中,考的不只是學科知識或學習內容,還有對於知識概念的判斷、應用或生活問題的解決。

   「素養奠定在興趣和態度,」國教院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主任任宗浩強調,孩子擁有學習熱誠比考高分更重要。

    台師大心測中心主任陳柏熹也指出,台灣學生在PISATIMSS等國際評量中的學習成就名列前茅,學習動機及態度卻明顯低落,「我們需要改變評量方式,重視學習過程更甚於結果,才能讓孩子對學習保持熱情及興趣。」

    孩子對學習保持熱情和興趣,才能成為終身學習者,並整合運用學到的知識及技能,在生活中實踐及應用出來。

    新課綱推動在即,新教學及新學習有沒有辦法落實?國教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主任洪詠善樂觀的表示:「教育第一線的網絡學做+共振效應,提供了很好的動能。」她分析,近年來老師相互學習創新的風氣盛行,大家共同摸索適合未來教育的新模式,是推動新課綱很好的基礎。

教改的後盾:家長,能不能接受?
    面對新課綱帶動的種種革新,特別是考招的變化,家長通常因為不太了解,難免感到焦慮或恐慌,甚至批評教改是把孩子當做實驗的白老鼠。

   「考試是最公平的人才篩選方式」,這是家長最常見的一大迷思。「大家要對考試的公平性有所省思,」國教院測評中心主任任宗浩坦言,孩子天生的能力有差別,傳統講述較適合語言邏輯思考能力好的學生,考試考高分就能夠優先選擇學校,或大專院校約2000多個不同的科系,只憑學測和指考成績來分發學生,是否真的公平?

    關於素養導向試題,大考中心主任劉孟奇認為,家長經常希望能有個藥方。其實不用感到恐慌,因為考的是基本功,平時只需要廣泛閱讀、接觸多元文本,以及關心生活(周遭發生什麼事)。

    面對多元升學管道,任宗浩建議家長,對升學路徑要了解,陪孩子找到長處,配合選修課程及社團活動,給予較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