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4日 星期四
我在瑞典學到「角度」和「態度」:人人平起平坐,沒有誰比誰了不起 精華簡文 圖片來源:朱婕瑜 瀏覽數 18922 分享 留言 google plus Line "> var switchTo5x = true; stLight.options({publisher: "8c179e19-c2de-43d8-b8ae-8742263b1c50", doNotHash: false, doNotCopy: false, hashAddressBar: false}); 轉寄 開關分享區 我在瑞典學到「角度」和「態度」:人人平起平坐,沒有誰比誰了不起 作者:朱婕瑜 2015-06-02 Web Only 調整字體尺寸 還記得三年前,收到學校通知的那一刻,心情雀躍又緊張,我選上教育部學海飛颺計畫了,飛奔告訴爸媽,這個讓我可以踏出國門、最重要的一塊拼圖終於拼上,就這樣,我點下機票,準備起飛 ,飛向一段為期一年,不能回頭的冒險。 >>>更多交換機會,請上追夢天下:http://idream.cw.com.tw/當飛機降落在離台灣八千公里遠的地球另一端,冷冽的秋風吹來,提醒我:「歡迎來到林雪平!」(Linköping )—一個我生平離北極圈最近的地方。林雪平市雖是全瑞典的第五大城,但地廣人稀,走在大街上能遇見的人數約莫是台灣小鎮的程度,因為是個大學城,連每學期國際交換學生的到來,都是值得市政大廳熱鬧舉辦歡迎會的大事,這也是初來乍到的我,見識到的第一場瑞典風格聚會:沒有正式服裝、沒有長官致詞,只有鎮上的樂隊大叔表演開場,一派隨和、沒穿西裝的市長和他的同事們以土風舞串場,最後是觥籌交錯的輕食式宴席。市長像親切大叔 人人平起平坐大家聊著、遊走著,開始認識彼此,分享初來乍到的新鮮感。市府官員以一種鄰家大叔的親切口吻介紹城市。這是我對瑞典的第一個印象:「平起平坐」,代表自己的不是年齡、不是頭銜,你就是你,從堅定地握手和介紹自己名字開始,我們開始認識彼此吧!林雪平大學校風多元活潑,不只有每年報到的交換學生,從世界各國申請來此研修博碩士學位的人更是族繁不及備載,國際學生佔了學校組成的三分之一,英文幾乎成了學校的半官方語言,各式口音混雜的報告討論,國際交流更是校園生活的常態。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430303292688-0"); });我註冊於Art and Science Faculty,因林雪平大學選課自由彈性,基本上只要有修課意願,配合課程、討論和通過考試,學生幾乎可以選修任何一門有興趣的課程。試聽了幾堂課程後,我反而決定參與幾門教育相關的課程,與來自其他歐盟國家的準教師們一同上課。非教育專業出身的我,憑著過往的印象,交換了不同國家的幼稚園到國中小教育體制的經驗,感覺十分新鮮,我也才知道,大家會來到瑞典交換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瑞典式教育」名聞遐邇。 ▲ 朱婕瑜攝 金髮碧眼非常態 紅黃黑白很尋常一堂「The Global Teacher in a Multicultural Classroom」讓我發現,原來想像中滿屋子金髮碧眼的瑞典兒童並非常態,瑞典因其在聯合國難民署內的角色,對於在國際地位所應承擔的責任感和義務,早就成為收容非洲難民的大國,再加上相對寬鬆的移民政策,黑皮膚、黃皮膚、白皮膚、伊斯蘭教、印度教、基督教⋯⋯許多移民第二代都來自不同的國家與文化,他們都是瑞典的一份子,孩子與原生家庭擁有的傳統價值和多元文化背景,該如何在瑞典教育中被尊重與融合,是教師們必須時時謹慎思考的議題。實地到瑞典幼兒園與小學參訪,更是難得近距離接觸孩子、老師與課堂的機會。出乎意料地,唯一來自亞洲的我成了全班矚目的焦點,一個個十歲大的孩子瞪大眼睛看著我,爭相舉手想用瑞典語表達自己聽過台灣、知道在地圖上的位置這類資訊。只見老師不疾不徐安撫大家興奮的情緒,向全班這些開始上英文不到幾個月的孩子說:「大家很想要踴躍發表很好,但是我們來參訪的朋友們聽不懂瑞典語,如果大家想分享,是不是用英文比較好呢?如果不會,老師可以幫你,但你們可以練習看看。」原本以為,老師這一番話會讓大家卻步不再舉手,沒想到,一隻一隻小手又再慢慢舉起來,慢慢地他們剛學過的詞彙、用他們的小手指著教室裡面的小地球,說著他們知道的一切,問我問題。於是,學習就這麼交流中不著痕跡地發生了。 ▲ 朱婕瑜攝 瑞典教會我的事 把尊重變生活習慣這也讓我想起,有幾次在宿舍裡,瑞典室友們在客廳午餐聊天,我準備完午餐,發現他們從瑞典語改用英語聊天,我好奇問他們,平常也用英文對談嗎?沒想到,他們竟然回答:「喔當然不是,只是我們覺得,如果有其他人在場,即使他不在對話內,但若能使用大家都聽得懂的語言比較好,也是對在場所有人的尊重。」我恍然大悟,原來瑞典從教育開始,就把對他人的尊重變成一種生活習慣。後來,小學校長親自帶我們參觀學校餐廳與藝術、實作教室,暢談瑞典教育的理念,提到一本全國教育單位必須奉行的guidelines,裡面條列了一些身為教育工作者在必須傳遞給孩子的價值觀,不外乎「尊重多元、平等、不歧視」這類放諸四海皆準的條目。我問他,瑞典的教育如何實踐這樣的標準?校長說:「我們的孩子上學不必帶書包,甚至不必帶一支筆來學校。」他解釋,孩子來學校是為了受教育,老師的任務是在有限的資源下,設計課程幫助孩子達到目的。若有老師想在美術課教水彩畫,那就應該確保學校能提供每個孩子上課用的水彩,而不是請孩子自行準備。因為孩子可能會有比較心,比較誰的水彩比較新、比較貴,那樣的比較心可能讓孩子無法健全發展,也違背教育理念。他說,因此學校必須有餐廳、電腦教室,讓學生來到學校,只需要感受學習的樂趣,並得到一切支持。校長短短的一席話,讓我瞭解了瑞典教育成功的關鍵,來自日常的制度設計,蘊含著共同信仰的價值觀。回到台灣,我重新回到醫學領域,或許在瑞典的這一年,我的醫學知識並沒太多長進,但瑞典經驗卻從此改變了我的「角度」和「態度」。我開始嘗試觀察醫院見習的每個個案背後代表的文化與生長背景,開始嘗試理解,並學習如何用適當的言語和應對,來融合自己與對方的價值觀念。同時,我也對陌生的事物有更勇於嘗試的心情,因為瑞典那一年所帶給我的,是在台灣想破頭也想不到的,是生活經驗、是文化差異、是價值衝擊。最後,感謝這個交換計畫,在最關鍵的現實面助我一臂之力,讓我踏上那班飛往瑞典的飛機,展開這過份精彩、收穫滿載的一年。(作者為台大醫學院學生,現為實習醫生、教育部「學海飛颺」計畫得獎學生)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8067#sthash.47a14xi4.dpuf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