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7日 星期三

作者:蔡淇華
 
圖片來源:黃建賓攝
 
生命的皺褶,是一團不理想的考卷-- 詩人然靈
 
學生德恩大一就讀南部一所國立大學體育系,有次回來跟我說:「老師,我的同學希望我教他們英文,但他們有些人連26個字母都背不齊。」德恩對這些同學的未來憂心忡忡,因為這些靠競技保送上大學的體保生,大部分不可能一輩子靠競技能力養活自己。他們多是中學階段的5C學生,雖然上了大學,但許多人沒辦法寫完一封信。因為缺乏「適合」的智育教育,他們即將成為社會上最缺乏競爭力的族群。
 
「給他們得一次高分吧!」我提出建議。
 
不是我放棄英文,是英文放棄我
 
十多年前我在一所私校接高三體育班,體育選手程度良莠不齊,一個選手P英文考卷單字永遠留白,選擇題永遠猜C。
 
「你為什麼要放棄英文呢?」
 
「老師,我沒放棄英文,是英文放棄了我。單字拼錯一個字母就是全錯,補考也出得太難。」
 
「好,明天你來補考單字,我只考選擇題。」
 
P隔天拿了90分,興奮得拿考卷到處炫耀,因為他一輩子沒拿過那麼高分。
 
這是我當年出的題目:機會 (A) opportunity (B) car
 
我知道P沒怎麼讀,但我故意讓他得一次高分。大學畢業後,他成為體育用品社的業務,去年在臉書找到我。「老師,謝謝你當年幫我『製造』信心,以前我有念沒念分數都一樣,連重補修上的都是以前看不懂進度,我當然選擇不念了。但是我現在上班常用到英文,很慶幸高三被導仔你教到,沒放棄這一科。導仔!多希望台灣的老師都能學你『幫學生製造信心』。」
 
減C前,先加A
 
P的經驗教會我,要為今日的學生減C,最好的方式可能是幫他們加A。許多學校為減C開設的「課後加強班」,但是卻可能方向錯誤,因為這些學生,需要先降低難度來「製造信心」,幫自己先加一點A。
 
上週從美國寫信給我的Andrew,就是在課程差異化後得到了信心,為自己加A,因此翻轉一生:
「Hello 蔡老師, 我是Andrew,從小成績總是吊車尾。媽媽常常安慰我說,我八月出生,年紀是最小的,所以才跟不上。但事實上,我在台灣時,因為成績差,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籤......我國一念完,到美國開始念書,美國的制度,讓所有學生可以自己依照能力選課,每一項科目會依照難度開出不同的課程:CP(正常難度)、Honor(難度較高) 、最難的AP(大學課程)。
 
也因為可以挑選適合自己程度的課,我不會因為跟不上感到挫折,開始對念書感到興趣。我不必擔心不拿手的科目,可以把心思放在學習喜歡的地方,於是有了自信。在高中時,為準備大學申請,去校外找老師學3D繪圖,為將來申請建築系做準備。高中讀完, 申請進密西根大學,為什麼以前在台灣,沒有人看得起的廢物學生,到了美國,卻能申請進入全球前20名頂尖大學? 」
 
輸在家庭的,誰來陪他們應戰不公平
 
Andrew很幸運,最後漸漸有自信,進入全球前20名頂尖大學。然而,我們的教育,不是那麼喜歡給學生信心。
 
女兒念國中時,數學常做到哭,升高中基測考完,一所市立高中都上不了。不想讓她信心被擊潰,勸她選擇高職。在高職,因為學科學習難度降低,女兒反而越讀越有信心,最後竟然上了第一志願的科大。
 
原來,自信對一個人的影響有那麼大。
 
Andrew和我女兒很幸運,有家庭系統協助找到自信。但對那一開始就「輸在家庭」的孩子,誰陪他們應戰生命不公平的困局?誰能給他們自信?這是親子天下記者李京諭在跑了一趟偏鄉後,最心疼的懸念。
 
幫每一個孩子打造自信的跑道
 
台灣東部一所海邊國中的校長,校內一堆5C的學生,他決定先從非學術學程給孩子找到學習的理由。他開設木工班、機車班,家長覺得學這些有用,將孩子一個個送回學校,然後校長再成立籃球隊和棒球隊,讓孩子們玩得快樂,喜歡上學。雖然一開始接觸智育的時間沒其他學校多,但孩子在木工設計與拆解機車的過程中,得到了樂趣與自信,更得到了學習英數的動機,最後這些國中生竟然得到了俄羅斯、紐倫堡、與馬來西亞發明展的大獎。原來在其他跑道加A,也是對智育減C的好方法。就像德國的雙軌教育,全國四分之一學科落後的五年級學生,必須去找職場的業師學習,在操作中找到學習的動機後,自然會回到智育的學習。
 
就像幾年前一次與寶春師傅同車的機會,寶春師傅說自己國小時一直是班上最後一名的學生,最後因為要計算麵粉的量,學會了數學;為了念懂食譜,學會了日文;為了要經營公司,學會了管理。只有國小學歷的寶春師傅,甚至在今年拿到了新加坡大學的管理碩士學位。
 
如果我們不想讓孩子,花了九年只學到挫敗,如果我們真的想要落實「多元適性」的理想,我們真的應該先替孩子讓他們找到學習的理由,選擇可建立自信地跑道。
 
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自我預言」的實現
 
在英文系念希臘神話時,讀到塞浦路斯的國王皮格馬利翁(Pygmalion) 花了畢生心血,雕成一個少女像,他命名為加拉蒂 ( Galatea ),日夜盼望雕像變成真人。他的真情,感動了愛神阿芙達 ( Aphrodite ),於是賦予雕像生命,並且成為皮格馬利翁的太太。
 
教育學家根據這個神話發展成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指的是如果我們對學生期望越高,他們的表現就越好。其實比馬龍效應影響最大的是學生對自己的期望,也就是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自我預言」的實現。就像我念高中時,因為英、數的挫折,失去了自我期許,我只認為自己是害群之「馬」,永遠不可能成為人中之「龍」,甚至半年帶刀上學。直到在「聯考不考」的文學中找到自信後,才慢慢走向學術,再走回自己。
 
這仍然是一個相信教育最能夠「翻轉龍馬」的年代,但別忘了,我們應看穿分數的假象,因為每個人的能力不同,當全國學生都用同一種課本,考同一種試,我們勢必會不斷製造五C的學生。或許我們可以從教育的多元性出發,讓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學習難度,甚至製造更多孩子可以「把心思放在學習我喜歡的地方」,然後這個世界上的人中之龍,將不會只有Andrew而已。

2016年6月9日 星期四

給畢業生


劉育杰
15 分鐘
《 致青春 》
下次看見你們,你們就畢業了。
這幾天,我可以感覺到你們因為即將離開校門,充滿了緊張與期待,像是可以脫離某種束縛而興奮著。邁入人生下一個旅程的盼望,這真的是當學生才擁有的權利。
親愛的孩子們,我當然希望你們未來都能走得平安順當,但我必須很誠實的說,所有的一切不會因為畢業就會變得順利,也不會因為到一個新的環境,你的生活就能重新開始。我只能告訴你:你會帶著原本屬於你的種種,進到新的校園、新的階段。
如果要我為你們列一張課表,有幾門課,我會希望你們能當作必修的功課。
⊙ 學會獨處
人的年紀越大,價值觀也有會越來越大的差異。你無法改變別人的想法,也無需強迫改變自己去迎合別人,能共同完成一件事當然很棒,但如果找不到伴,也要有自己獨立作業的勇氣。孤獨的時候不孤單,獨處的時候不害怕。
⊙ 承認自己的不足
這個年紀的你們,總會希望能被別人看見,能被眾人肯定。這世界很公平,每個人擁有的天賦能力不同,相對的也都有缺陷。用自己的強項去諷刺別人的弱項,底子裡,是懦弱的心態,害怕別人看到自己的不足,所以採取攻擊的狀態來與他人相處。真正的強大,在於看見並接受自己的不足,然後將自己能做的事情價值最大化。偉大的人之所以偉大不在於他什麼都會,而是將自己會做的發揮到極致。
⊙ 多一點理解跟角度
你們最常抱怨的一件事,就是大人用自己的想法來支配你,不夠了解你的狀況、你的想法。不過,你有沒有想過,你的父母師長成長的經驗與人生經歷本來就與你現在所處的時代不同,他們能做的就是將他們發生過的,看到過的,找到一些規則脈絡提供你當參考。我知道那些規勸或限制會讓你們覺得強勢、呆板、有壓力。但換個角度想想,這其實只是他們保護你的方式,別將他們拒於千里,真正愛你的,通常就是這些你不喜歡他們嘮叨的人。對他們好一點,將來你後悔的機率也會小一點。
⊙ 找一個值得一輩子能投入的興趣
『 打電動、上網不能是興趣嗎?』,這是我很常被問到的問題。在我的定義裡面,興趣不會有『沉迷』的副作用,也不會影響你正常作息或工作,所以我的答案,打電動不算是興趣。
興趣會讓你暫時脫離某些低落的情緒,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因為擁有一些專長而變得有自信。
對了,畢業之後如果想回來學校找老師聊聊天,相信大部分的老師都會很樂意。但是提醒你們兩件事:第一,如果老師在忙,就先等老師忙完,別急著找。否則,老師趕著做事,也無法和你們好好聊。第二,如果回來有買飲料的話(沒買沒關係啦),記得我喝熱美式咖啡,不加奶精不加糖喔~😊
留言

2016年5月17日 星期二

洪蘭—情緒掌控教得好,比學歷好更重要

洪蘭—情緒掌控教得好,比學歷好更重要

作者:洪蘭

發表日期:2016-02-01

點擊瀏覽數:111586

情緒的控制是可以教的,而且教情緒控制比教課本知識還更重要,因為出社會後決定一個人成敗的,不是學業成績,而是做人態度。
報載台灣有對情侶在高速公路上吵架時,鴐駛座旁邊的男子一時氣憤,拉了急駛中汽車的手剎車,使後面的車子剎車不及,四輛車撞在一起,造成一死八傷的慘劇。看了這個報導,我非常的震撼,怎麼有這種不顧別人生命財產安全的洩憤方式?這位肇事者並非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少年,而是已經成年、出社會工作的男人,他的理智到哪裡去了?怎麼會做出這種匪夷所思的衝動事情來?
近幾年來,報上一直有因情緒失控而出人命的新聞,例如一對夫妻吵架,只因太太說「有種你就丟」,先生竟把親生女兒丟到滾燙的麵湯中燙死;又如一個媽媽跟先生吵架,賭氣把不到1歲的親生兒子丟入龍潭大池中,雖然他們事後都後悔,可是已經來不及了。種種事件顯示,愈來愈多人情緒控制的能力出了問題,非正視不可了。
情緒的控制要從小教,大腦掌管理智的前額葉皮質和掌管情緒的邊緣系統成熟的時間上並不相同,神經迴路的大小也不對等。從理智到情緒的是條羊腸小路,而情緒到理智的卻是條康莊大道,這不對等容易造成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危險,幸好大腦是用進廢退,常常使用的迴路會變大條,不常使用的會被修剪掉。
底特律兒童醫院的柴加尼(Harry Chugani)醫生從羅馬尼亞孤兒院童的大腦造影圖像中,看到情緒的窗口關得很早,5歲前需要教會孩子情緒控制。父母可以透過不斷的訓練,將孩子理智控制情緒的迴路變大條,使他將來不會因一時衝動而遺憾一生。

情緒教育今天不做,明天後悔



最近杜克(Duke)大學做了一個兒童情緒發展的長期追蹤研究,實驗者從1990年代開始,把家長和老師認為有攻擊和反社會行為的高風險孩子,隨機分成二組,從一年級教到六年級,實驗組在課堂中,由老師教他們情緒管理,例如:什麼叫情緒,你如何知道自己現在是在什麼樣的情緒中?當你覺得不高興時,為什麼會有這個情緒出來?這個情緒如何可以被排解?當你罵人說粗話時,別人的感覺是什麼?如果是你聽到這句話,你會不會動手打他?他們告訴孩子:情緒維持幾秒、心情維持一天、性情終身打造,所以孩子可以從情緒著手,改變心情,最後穩定成性情;另一組則是跟往常一樣,在課堂上國英數的課,不特別教情緒管理。結果發現實驗組的孩子長大後,比控制組的犯罪率和中輟率都低,還懂得利用運動和諮商去排解心情。

這個實驗讓我們看到情緒的控制是可以教的,而且教情緒控制比教課本知識還更重要,因為出社會後決定一個人成敗的,不是學業成績,而是做人態度。我們都生活在共同的空間中,任何一個衝動的行為都會影響你我的安全。情緒教育是件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的事,但願高速公路上永遠不再有因洩憤而出人命的不幸事件了。

2016年5月5日 星期四

不單單從行為去修正,更要先從態度去修正


不單單從行為去修正,更要先從態度去修正

2015/01/27 瀏覽人次:14,409 老ㄙㄨ



幾位孩子犯了錯,經被通風報信後來到我面前。
我大概知道事情的經過,我問:「有什麼話想和老師說的嗎?」
第一位孩子急急忙忙的撇清關係,做這件事情都是別人勾引他犯錯的。
第二位孩子表現出很後悔的神情,但講了兩個字就沒了。
第三位孩子則是把劇情描述得很精采,感覺在說著別人的故事。
我看著他們,說:「老師不是請你們來解釋的,一直說著別人做了什麼,好像表示自己一點都沒有判斷能力。老師希望你們聚焦在自己做錯什麼、告訴自己究竟做錯什麼?」
我很嚴肅的看著他們,這段時間的默契培養下,他們知道此刻老師是很認真的。
於是第一位孩子說他做錯了什麼事。
第二位孩子則一直說著他很抱歉。
第三位孩子先是說了他做錯了什麼,接著他說著自己很不應該,因為這件事情是危險的,他心裡明明知道卻還是做了。接著斗大的眼淚從他眼裡落了下來……
第三位孩子是這陣子持續修正他個性的孩子,這麼長的磨合期下來真的進步不少。那眼淚中,有著深深的歉意在。
「其他兩位你們只有說在行為上的錯誤是什麼,卻沒有說出你們在態度上、或是想法上的錯是什麼。只有第三位有做到這件事。」
「做錯事只是表層,但是那深層裡『為什麼明知道是錯的卻去做』的錯誤態度,才是最需要去好好去面對的地方!」
前兩位孩子頭都低下來,之前那種不以為然的表情全都消失了,取代的是抿著的嘴角,專注的眼神,與深深的聆聽。
我真誠的肯定了第三位孩子願意面對自己的決心,也讓他先回去上課。第三位孩子鞠了一個躬,擦了眼角的眼淚,說了聲「謝謝老師」就快步離開了。
於是我留下這兩位孩子,再請他們針對態度上的錯誤再說一遍。兩位孩子此時也能針對自己的態度錯誤誠誠懇懇的說了出來。
這件事情的層級有些嚴重,所以當然不只是這樣的對話而已,後續我又花了好長時間處理。只是看著眼前這些孩子,三年級的他們有這樣的進步,心裡其實覺得很開心。從來我就不擔心孩子犯了錯,犯了錯才知道孩子最需要教導的地方是什麼;犯了錯,我們才有切入的機會在。
這段時間以來,更明白了「不單單從行為去修正,更要先從態度及想法去修正」的重要性。
修正了態度,等於放下了內在的固執心,和孩子之間才有深層對話的機會。找出了態度上的錯誤,才能直指問題的核心,反覆出現的錯誤就會開始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