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淇華
圖片來源:黃建賓攝
生命的皺褶,是一團不理想的考卷-- 詩人然靈
學生德恩大一就讀南部一所國立大學體育系,有次回來跟我說:「老師,我的同學希望我教他們英文,但他們有些人連26個字母都背不齊。」德恩對這些同學的未來憂心忡忡,因為這些靠競技保送上大學的體保生,大部分不可能一輩子靠競技能力養活自己。他們多是中學階段的5C學生,雖然上了大學,但許多人沒辦法寫完一封信。因為缺乏「適合」的智育教育,他們即將成為社會上最缺乏競爭力的族群。
「給他們得一次高分吧!」我提出建議。
不是我放棄英文,是英文放棄我
十多年前我在一所私校接高三體育班,體育選手程度良莠不齊,一個選手P英文考卷單字永遠留白,選擇題永遠猜C。
「你為什麼要放棄英文呢?」
「老師,我沒放棄英文,是英文放棄了我。單字拼錯一個字母就是全錯,補考也出得太難。」
「好,明天你來補考單字,我只考選擇題。」
P隔天拿了90分,興奮得拿考卷到處炫耀,因為他一輩子沒拿過那麼高分。
這是我當年出的題目:機會 (A) opportunity (B) car
我知道P沒怎麼讀,但我故意讓他得一次高分。大學畢業後,他成為體育用品社的業務,去年在臉書找到我。「老師,謝謝你當年幫我『製造』信心,以前我有念沒念分數都一樣,連重補修上的都是以前看不懂進度,我當然選擇不念了。但是我現在上班常用到英文,很慶幸高三被導仔你教到,沒放棄這一科。導仔!多希望台灣的老師都能學你『幫學生製造信心』。」
減C前,先加A
P的經驗教會我,要為今日的學生減C,最好的方式可能是幫他們加A。許多學校為減C開設的「課後加強班」,但是卻可能方向錯誤,因為這些學生,需要先降低難度來「製造信心」,幫自己先加一點A。
上週從美國寫信給我的Andrew,就是在課程差異化後得到了信心,為自己加A,因此翻轉一生:
「Hello 蔡老師, 我是Andrew,從小成績總是吊車尾。媽媽常常安慰我說,我八月出生,年紀是最小的,所以才跟不上。但事實上,我在台灣時,因為成績差,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籤......我國一念完,到美國開始念書,美國的制度,讓所有學生可以自己依照能力選課,每一項科目會依照難度開出不同的課程:CP(正常難度)、Honor(難度較高) 、最難的AP(大學課程)。
也因為可以挑選適合自己程度的課,我不會因為跟不上感到挫折,開始對念書感到興趣。我不必擔心不拿手的科目,可以把心思放在學習喜歡的地方,於是有了自信。在高中時,為準備大學申請,去校外找老師學3D繪圖,為將來申請建築系做準備。高中讀完, 申請進密西根大學,為什麼以前在台灣,沒有人看得起的廢物學生,到了美國,卻能申請進入全球前20名頂尖大學? 」
輸在家庭的,誰來陪他們應戰不公平
Andrew很幸運,最後漸漸有自信,進入全球前20名頂尖大學。然而,我們的教育,不是那麼喜歡給學生信心。
女兒念國中時,數學常做到哭,升高中基測考完,一所市立高中都上不了。不想讓她信心被擊潰,勸她選擇高職。在高職,因為學科學習難度降低,女兒反而越讀越有信心,最後竟然上了第一志願的科大。
原來,自信對一個人的影響有那麼大。
Andrew和我女兒很幸運,有家庭系統協助找到自信。但對那一開始就「輸在家庭」的孩子,誰陪他們應戰生命不公平的困局?誰能給他們自信?這是親子天下記者李京諭在跑了一趟偏鄉後,最心疼的懸念。
幫每一個孩子打造自信的跑道
台灣東部一所海邊國中的校長,校內一堆5C的學生,他決定先從非學術學程給孩子找到學習的理由。他開設木工班、機車班,家長覺得學這些有用,將孩子一個個送回學校,然後校長再成立籃球隊和棒球隊,讓孩子們玩得快樂,喜歡上學。雖然一開始接觸智育的時間沒其他學校多,但孩子在木工設計與拆解機車的過程中,得到了樂趣與自信,更得到了學習英數的動機,最後這些國中生竟然得到了俄羅斯、紐倫堡、與馬來西亞發明展的大獎。原來在其他跑道加A,也是對智育減C的好方法。就像德國的雙軌教育,全國四分之一學科落後的五年級學生,必須去找職場的業師學習,在操作中找到學習的動機後,自然會回到智育的學習。
就像幾年前一次與寶春師傅同車的機會,寶春師傅說自己國小時一直是班上最後一名的學生,最後因為要計算麵粉的量,學會了數學;為了念懂食譜,學會了日文;為了要經營公司,學會了管理。只有國小學歷的寶春師傅,甚至在今年拿到了新加坡大學的管理碩士學位。
如果我們不想讓孩子,花了九年只學到挫敗,如果我們真的想要落實「多元適性」的理想,我們真的應該先替孩子讓他們找到學習的理由,選擇可建立自信地跑道。
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自我預言」的實現
在英文系念希臘神話時,讀到塞浦路斯的國王皮格馬利翁(Pygmalion) 花了畢生心血,雕成一個少女像,他命名為加拉蒂 ( Galatea ),日夜盼望雕像變成真人。他的真情,感動了愛神阿芙達 ( Aphrodite ),於是賦予雕像生命,並且成為皮格馬利翁的太太。
教育學家根據這個神話發展成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指的是如果我們對學生期望越高,他們的表現就越好。其實比馬龍效應影響最大的是學生對自己的期望,也就是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自我預言」的實現。就像我念高中時,因為英、數的挫折,失去了自我期許,我只認為自己是害群之「馬」,永遠不可能成為人中之「龍」,甚至半年帶刀上學。直到在「聯考不考」的文學中找到自信後,才慢慢走向學術,再走回自己。
這仍然是一個相信教育最能夠「翻轉龍馬」的年代,但別忘了,我們應看穿分數的假象,因為每個人的能力不同,當全國學生都用同一種課本,考同一種試,我們勢必會不斷製造五C的學生。或許我們可以從教育的多元性出發,讓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學習難度,甚至製造更多孩子可以「把心思放在學習我喜歡的地方」,然後這個世界上的人中之龍,將不會只有Andrew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